关于社区文化治理的几个问题

2020-12-09 12:59丁煦诗刘士林
关键词:居民社区文化

丁煦诗,刘士林

(1.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2.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 上海 200240)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社会结构也出现了巨大变化。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是维护社会治安,打造和谐美好社会的前提保障,更是社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自我意识的提升,社区日益成为各类利益诉求的交汇点。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两个一百年目标发展的基础。因此,如何创新思路,积极应对复杂情况,加快推进社区文化治理现代化,已成为提升我国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一、治理现代化对社区文化治理提出哪些新要求

2013 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使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出现巨大变更,开始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过渡。在党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如何推动社区文化治理工作,给予了高度指示,强调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大量实践案例表明,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着种种问题,必须加强改革,推陈出新,才可以推动社区治理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1]在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成员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使社区治理面临着新的难题。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具备规范个人行为,提升个人修养的作用,因此在加强社区治理时,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借助于文化的作用,规范社区治理,适应社区发展的新变化。

文化具备长远性和根本性等特征,在社区治理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社区治理时,要善于利用文化思维处理政治、经济问题,充分发挥出文化的“软实力”作用。随着政府将一些公共事务移权给各类公民主体,在开展社区治理时,需要各方相互协商,达到共识,推动社区治理有序发展。[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以人民城市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发展模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主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进一步具体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现实生活细节上,有力推动了城市工作评价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人民”的转变。[3]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国家与社会、社会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资源,扩大社会共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激发人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推动社区治理的发展和进步。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以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为主要生产资料、以服务经济和文化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以人的知识、智慧、想象力、创造力等为劳动者的主体生产条件、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推动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目标、推动城市全面发展的理念与模式的文化型城市化,正在逐渐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真正主题。[4]居民日益扩大的公共文化生活需求,以及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体制改革的迫切性,都使得政府必须设计一套全新的基本文化制度,充分结合新时期社区文化现状,有效消除社区治理的矛盾和冲突。在推动社区治理时,政府应当发挥文化应有的治理作用,借助于文化的约束效力和感召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渗透至社区文化中,打造具备中国特色的社区文化,展现中国精神。[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更加关注精神需求,更加注重社区生活的归属感与幸福感。传统社区文化治理存在多种问题,如交互性差、主体结构不完善等等,与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的文化需求存在巨大冲突。因此,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必须重构社区治理,以共建共享为导向,打造全新的社区治理格局。

要强化社区文化引领能力。文化具备凝聚作用,通过发扬文化的凝聚力,可以塑造社区集体荣誉感,将社区人员凝聚为一个整体,共同推动社区管理的升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社区群众开展文明家庭建设;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客观认识城市化对传统社会的影响,在社区内倡导移风易俗,提倡社区成员舍弃不良风俗,建设邻里守望的社区氛围。尊重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不定期举办文化主题活动,增进社区居民友谊,凝聚社区居民力量,共同促进社区治理的转型升级。

要创新社区文化服务方式。社区治理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机制的有效衔接,即国家资源与权力配置机制、社区链接机制和社会合作机制。[6]文化服务组织在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它不仅可以推动政府社会治理模式升级,同时也能够有效激发社会组织治理活动,共同推动社区治理质量的提高。[7]在社区治理中,社区文化建设和创新是整个治理过程的核心环节,要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加快思想解放,定期总结工作经验,突出社区特色与亮点,充分尊重现实基础,归纳出全新的文化创新方案。整合辖区内文化资源,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拓展社区思想文化阵地。优化社区理论宣讲内容与形式,挖掘社区群众中有正能量的好故事、树立有影响力的好典型,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营造向上向善的积极氛围。

要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街道办作为社区管理者,在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促使社区文化管理机制的改革,必先提升街道办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工作人员也应当保持先进性,扮演推动社区文化创新的急先锋。在工作实践中,社区街道办要紧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脚步,高瞻远瞩地为未来文化创新制定战略规划,客观认识当地社区治理现状,统筹各种资源,明确分工,进而真正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

二、当前我国社区文化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环境经过数十年的改善,整体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社区文化建设效果、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以及社区居民自治水平等方面还有待加强。虽然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由于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低,没有完全达到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特别是想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培育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精神方面,效果并不明显。[8]当前一些社区表面上不缺“文化”内容,比如已有文化进社区活动、各种文艺团队等。但是这种文化属性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文化内涵,没有重视社区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使得社区文化治理形式化。如文化进社区,充斥着凑数、凑场、凑形式等因素,背离了文化的真义。因此,在推动社区文化建设时,必须基于人民实际的文化需求,打破文化治理的形式主义,真正打造符合人民需求的社区文化活动。从社区文化功能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居民文化参与的热情和能力较低,社区文化工作者办事能力和信息化应用能力欠缺以及社区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

(一)社区居民文化参与意识薄弱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程度是衡量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传统的“熟人社区”被打破,“陌生人社区”成为主要的社区形态。现代商业关系、业缘关系取代了传统的地缘和血缘关系,社区居民之间较为疏远,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同时,随着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得社区居民更倾向于在自己家中享受文化服务,对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感极低。因此,在城市社区中,我们只能看到少数的“活跃分子”,而大部分社区居民都生活在自己的圈层中,很少参与社区公共活动。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的组成单元,如果他们缺乏对社区文化治理的参与积极性,对社区的认同不足,便会加剧社区关系的破裂,使得社区关系更加脆弱。[9]此外,社区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陈旧,难以对多数中青年人群产生吸引力,难以充分发挥社区对公众精神文化培养的积极作用。

(二)社区文化建设专业人才匮乏社区工作人员通常分为三类:其一,街道、社区干部。这类工作人员数量少,工作任务繁重,流失较严重;二是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的公岗人员,虽然参与积极性较强,但是在综合素质、年龄等方面,难以满足社区建设和管理要求,并且薪酬待遇难以发挥应有的激励效果;三是志愿者及社会组织成员。这类工作人员数量较少,人员流失率高,专业程度不足。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为居民服务不及时。同时,社区工作人员考核制度落后,缺乏完善的激励制度,难以调动工作积极性。随着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治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以下岗退休人员和兼职人员为主要成员的社区工作队伍,越来越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同时,由于缺乏专业化的社区工作人员,在策划社区文化活动时缺乏新意,无法发挥社区文化建设的效果。

(三)社区共治网络发展不均衡目前,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均缺乏参与社区文化治理的积极性。区、街道、社区三级纵向式组织模式,使社区呈现出鲜明的行政化、机关化特征,严重违背了社区治理工作的开放性和服务性要求。社区、工作站、服务中心等部门职能划分不清,资源缺乏统筹分配,各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共治合力。虽然现阶段部分社区管理机构对居民意见给予重视,居民的合理化建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采纳,但尚未上升到社会组织层面,使社区非正式组织与政府机构之间、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缺乏统筹全局的领导部门,导致各个部门之间未能形成共治网络格局。

三、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社区文化治理的对策建议

社区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是推动社区文化事业发展、提高社区文化水平的重要载体。社区文化治理要着眼于不断发展的实际,构建社区和谐氛围,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社区文化治理,需要营造现代文化氛围。文化建设的法治化和民主协商以及相互认同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必须建立在现代文化氛围的基础上,树立现代人文意识,打破传统人情社会给社区文化治理带来的困境。因此,在推动社区治理工作时,一方面要创新文化理念,努力提升社区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要创新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提供可靠的制度平台和保障。推进“十四五”时期的社区文化治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调动居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育共治主体社区文化首先应是体现居民社区认同的文化。社区认同表示社区居民对所居住的社区抱有强烈的归属感,将自己与社区其他居民情感绑定为一体,充分认可自己与其他社区居民的社会关系。[10]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以自身活动为主体,为了满足自身文化需求,所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活动。社区居民既是社区文化的创作者、参与者、表演者,又是精神文化的享有者。只有在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的文化活动中,这种活动才具备社会价值。因此,在编制文化活动方案时,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瑰宝中汲取精华,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实现中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编制出具备先进性,又符合社区居民欣赏水平的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居民的主动性,使社区居民从中体验主人翁的自豪感。居民参与是搞好社区文化的关键,只有群众热情自发地参与的文化活动,才有可持续性。针对广受欢迎的文化活动,要加大引导力度,划拨专门经费,使文化活动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激发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感,使社区居民从以往的旁观者身份向参与主体过渡,不断完善社区文化治理工作。聚焦社区公共文化领域,以营造社区共同体为导向,通过动员组织社区居民、物业机构、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志愿者等力量,让社区文化活动成为增强居民情感、增进邻里交往的纽带,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机制。[11]

(二)提高社区文化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推动社区文化治理,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将人民视为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的根本,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理念贯彻到整个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社区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用优良的品德、扎实的专业知识、优秀的统筹组织能力,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区中培育浓郁的文化氛围。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艺术性,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建设一支专业的社区文化服务团队。努力做好文艺创作者、群艺活动组织者、管理者等多重角色的工作,逐步成为社区文化治理的中坚力量。充分遵循广大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治理中。在提高广大群众文化素质的同时,使社区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营造社区文化的良好氛围。

(三)深耕社区群体,创立社区文化基金能引发情感共鸣的故事,是建构社区文化认同的基础。可以通过搜集、整理、讲述社区故事,使更多社区居民产生情感共鸣。通过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具备相同兴趣爱好的居民参与进来,打造多元一体的社区关系。例如,可以通过开设“爷爷奶奶一堂课”,将社区有文化传承的老人和热爱文化的青少年连接在一起。再如,通过开设“社区影像展”,将社区内所有摄影爱好者聚集起来,打造和谐的社区居民关系。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人一故事”、“纪录剧场”等方式,把有舞台爱好和演出特长的人聚集起来,营造浓烈的文化氛围,加深社区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利用文化的集聚作用,吸引相同文化爱好者搭建一个团体,寻找其中潜在的领袖、能人、积极分子,为他们策划更多有意思的活动,更好地推动社区文化参与。最后,搭建大平台,通过比赛等方式,让社区居民集中展示才艺。在比赛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和喜悦感,提高居民的社区认同感,最终形成推动社区文化治理的重要力量。

设立“社区文化基金”。社区通过与政府、爱心企业等合作,在众筹平台开展众筹活动,不断吸引社会资本,为联合共治打下基础。通过众筹的方式建立社区文化基金,将管理权释放出去,集合社区居民、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内企业家等多方力量共同组建理事会,对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服务。在文化基金的基础上,通过发现、号召、培育社区领袖,理事会与党支部协作,为社区文化团体及自组织提供项目支持、自治培训、管理培训等,以提升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提高居民当家做主的意识。

(四)探索社区“文化+科技” 畅通传播渠道打造社区文化云系统,更好地建设社区各类文化,传递社区信息,使社区文化内容更及时更全面详实,阅读更场景化更互联网化,互动更简单更智能化,从而提升社区文化的传播力和凝聚力,增强社区居民文化自信。为社区定制一套文化电子服务系统,整合社区的党建文化、社区治理、服务文化等。将梳理出来的文化图文化、语音化、视频化,搭建针对性强的社区文化云。为社区文化云设计、制作线下入口:悬挂于居民院落门口的云墙标,张贴于社区玻璃橱窗的云贴标。居民随处可以看到,并有趣互动,随时感知“文化在我身边、服务在我身边”。通过内容全面化、场景多元化、互动智能化,全面提升社区文化服务。打破传统文化服务以阵地为主的局面,畅通社区文化服务传播渠道。创新社区文化服务方式,加强文化与用户的趣味交互,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社区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积极性,使各类信息的获得更加方便快捷,互动更为有趣,从根本上做到把社区文化服务贯穿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

(五)构建社区共治网络,促进社区精细化管理一是推进社区工作队伍职业化建设。构建由员额管理、选任招聘、职业培训、岗位薪酬及绩效考核等内容组成的职业管理体系,实现数量配置、薪酬待遇、职级晋升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着力提升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二是探索领导干部到社区双向挂职交流机制。推进市、区、街道三级干部与社区干部双向挂职交流,鼓励新招录选调生到社区任职锻炼,着力提升社区干部党建指导、制度管理、民情联络等综合能力素养。三是强化社区治理的科技支撑。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以网格信息平台为基础的治安防控、舆情监测、应急救援、隐患排查等智能系统建设。广泛应用信息显示屏、语音汇报系统、AI 识别等智能终端,着力提升社区治理的智慧化、精细化水平。

总之,社区文化治理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是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复合的社会意识形态,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时代在发展,社区供需矛盾在转变,社区文化应与时俱进,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好相应作用。创新文化引领模式,发挥文化的感召力、向心力、推动力,瞄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坐标,不断推动更高层次的治理创新,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猜你喜欢
居民社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谁远谁近?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高台居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