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莲 徐秀莹 李晓玲
(1 福建省立医院,福州,350001; 2 漳州市第一医院,漳州,363000)
据相关数据显示,晚期肿瘤患者中有70%以上的患者会表现出疼痛问题,难以忍受,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在给予患者一定干预后,可将这种疼痛降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本研究则基于此,探究将系统化疼痛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进行应用的疗效比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晚期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34~77岁,平均年龄(54.24±2.39)。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病房进行清洁,定期观察患者病情发展,给予患者用药指导。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系统化疼痛干预。1)疼痛评估:对患者展开全面准确的疼痛评估,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了解,将疼痛体温评估单进行应用,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记录。其中主要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和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类型和疼痛持续时间等,同时要明确疼痛对患者睡眠情况的影响,患者近1周内的用药干预对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相关疼痛干预每周实行1次。其次,对疼痛体温评估单来说,对其展开设计,需要在将原始的疼痛评估单进行应用的基础上,增加疼痛描绘曲线表格,将体温单绘制方法做为主要基础,疼痛时间为横坐标轴,疼痛程度为纵坐标,其中0~10表示疼痛程度,用5个空格进行表示,每个空格2个疼痛程度,由下向上递增疼痛程度。针对刚入院和初次表现出疼痛问题的患者,每天需要给予患者4次疼痛强度的评估,连续干预3 d,随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合适的疼痛评估次数调整,重度疼痛患者的评估次数为4次/d,中度疼痛患者,其疼痛评估次数为2次/d,而轻度疼痛患者的评估次数则为1次/d。针对存在爆发性疼痛问题的患者,则需要在给予患者疼痛控制干预后30 min左右,给予患者疼痛评估,以实现对患者疼痛缓解情况的了解。2)疼痛处理:针对轻度疼痛患者,需要注意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并给予患者相关的健康教育,将疼痛的可控性告知患者,并叮嘱患者在感受到疼痛程度增加时,要及时告知医生,同时要注意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观察,一旦发现其出现不良反应,需要给予有效防护,并注意做好相关记录。为患者建立疼痛评估记录交接单,其中主要包括患者姓名,床号和药物名称等多项内容,以方便为患者提供连续性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将疼痛评估量表进行应用,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记录比较,其中0级为没有疼痛或是疼痛对患者无影响,而10级则为最大程度疼痛。0~3级为轻度疼痛,4~7级为中度疼痛,8~10级为重度疼痛。护理人员均通过统一培训,并采用固定的指导语为患者介绍评分表的使用方法,然后对患者进行评估,统计人数。并记录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评分变化。
2.1 睡眠质量评分 护理干预前,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睡眠评分分别为(5.39±1.97)分和(5.88±2.0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评分为(2.48±1.03)分,而对照组则为(4.93±2.03)分,观察组患者状态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疼痛情况 在给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中表现为轻度疼痛的人数为30人(60.00%),中度疼痛10人(20.00%),重度疼痛10人(20.00%)。对照组患者轻度疼痛20人(40.00%),中度疼痛8人(16.00%),重度疼痛22(44.00%)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效果更为显著。
对临床肿瘤患者展开治疗护理工作中,给予患者24 h疼痛量化评估,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对患者的最新疼痛情况和疼痛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并根据曲线图,对患者的治疗计划进行更正,合理调节止痛药的使用方法和剂量[2]。而新型的体温疼痛评估单,为医护合作控制患者疼痛工作的开展建立了桥梁,加强医疗和护理的联系程度,将疼痛评估治疗工作效率进行提高,而且可有效提高参与此次研究工作护理人员对疼痛评估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可在病例中将疼痛曲线进行扫描,同时督促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提高护理人员技能[3]。本研究在将系统性疼痛干预进行应用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的睡眠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评分为(2.48±1.03)分,而对照组则为(4.93±2.03)分,观察组患者状态更好,在给予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效果更为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晚期肿瘤患者中将系统化疼痛护理干预进行应用,可将护理效果进行有效提高,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可在临床中提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