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分析

2020-12-09 03:13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19期
关键词:坡体施工方滑坡

(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二总队,贵州 六盘水 553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模式开始发生显著的改变,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就成为了一个重大问题[1]。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是一项关乎民生的重大工作,一方面,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要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地质灾害的治理直接关系到灾害危害区域居民的财产、生命安全。所以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2]。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由于环境的复杂性、施工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整个治理过程难以完全把控,常常会出现一些边坡稳定问题,最终导致滑坡。一旦发生滑坡,就会给施工人员还有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深入研究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的边坡稳定问题,找出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在施工的时候注意这些因素的规避,从而降低滑坡、崩塌等事故的发生概率,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3]。

1 影响边坡稳定问题的因素

1.1 坡体岩石结构[4]

岩石结构的完整程度在一定程度决定了边坡的稳定性。如果岩体内部结构破坏,那么就容易在破坏点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然后在该点出现断裂,然后裂口逐渐扩张,最终导致边坡不稳定。在这个基础上,一旦在该岩石上面附着有超过最大承受量的土壤,那么该岩石就会出现滑坡现象,也就是边坡不稳定。因此对于坡体岩石结构的分析是地质灾害治理中必不可少的步骤。

1.2 岩石和土壤性质

由于一般边坡都是以岩石为骨架,表面附着有一定量的黏土,这些黏土主要是岩石在长时间的风化过程中形成,而这些黏土一般都富含水分,有些时候由于开发问题,可能导致黏土呈现酸性,这些黏土大大增加了岩石被侵蚀的速度,随着侵蚀的加剧,岩石的结构被破坏,稳定性受到影响,因此造成边坡不稳定[5]。因此一旦发现土壤的性质不适合于边坡的稳定,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隐患,比如可以采取清除这些土壤来降低岩石承载的重量,这样就间接地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

1.3 自然地质活动[6]

自然地质活动往往也会对岩体结构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些地质活动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地壳移动等。在这种地质活动中,往往造成地表的巨大波动,而这种波动会导致岩石内部结构损坏,引起岩石内部结构断裂,从而导致边坡不稳,容易滑坡。

1.4 自然气候变化

气候的变化往往也会引发边坡不稳的问题。例如暴雨、台风、暴雪等天气,在暴雨天气中,由于大量雨水的积累和冲刷,坡体表面的土壤和岩石之间的亲和力下降,因此容易被大雨刷下,形成泥石流,最终通过一系列的链式影响导致滑坡灾害出现。

1.5 人为因素的影响

对自然环境改变最为迅速和复杂的行为还是人类活动。人类的很多施工行为都会在不经意之间导致岩石结构损坏,造成滑坡隐患。例如铁路、隧道开发,在隧道开发过程中,对于山体内部岩石构造的损伤是致命的,道路修建过程中的施工震荡,也容易导致坡体内部结构改变,印象边坡的稳定。

2 滑坡治理目标原则

在滑坡治理过程中,施工方和相关监督部门都应该遵循治理过程中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安全、科学、经济、协调。安全也就是以人为本,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施工人员的安全,在施工结束之后要注意建筑的安全。科学也就是注意施工前要综合分析,科学得出结论,施工过程中操作科学,不能胡乱施工。经济就是在保证前面两者的基础上,做到成本最低。协调就是要注意施工方、政府、当地居民之间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

2.1 综合治理,防治结合

滑坡治理不应该是单纯的某方面的治理,需要各个方面的内容相结合,滑坡治理工程项目复杂,受到影响因素很多,因此在治理过程中,要综合排水建设、绿化建设、防滑桩和拦洪坝等建设。

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当地的人文环境、气候环境等,因此对于滑坡治理必须综合治理,预防和治理相结合。

2.2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滑坡治理原则中首要的就是安全,因为滑坡本身就是一种征兆并不明显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就很难及时反映,因此在治理过程中要注意安全。而且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施工失误,也极容易造成滑坡,这样对于施工人员来说具有极大的风险。同时治理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施工过程,必须要注意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引发出新的地质问题。

2.3 操作可行,成本控制

在滑坡治理中,必须要注意操作的可行性,这要求施工方在施工之前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说明,并且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施工方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因地制宜,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多方面的综合考量,最终在保证可行性的基础上,尽量控制成本。但是如果成本和安全性发生冲突时,以安全性为优先原则。

2.4 设计应当美观

滑坡治理本质上还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将治理方案和当地的人文环境相结合,对于工程开发区域,应该设计得更加美观,实现安全和美观共存,实用性和观赏性共存,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5 动态设计,因时而变

施工过程中不能够死板地按照最开始设计的方案进行施工,因为随着施工过程的进行,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当地的地质环境和结构其实是在随时改变的,因此刻板地按照最初方案施工,就很容易造成一些意料之外的变化,最终结果不可控。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应当随时监控施工过程,监控当地地质环境的变换,例如,是否在施工过程中,造成了坡体出现了新的结构缺陷,造成了新的不稳定现象。根据实时信息的反馈,来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施工方案,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3 滑坡治理办法

3.1 进行稳定性分析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按照严格的国家标准进行施工,在施工之前,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地质探测,获得地质分析报告和施工可行性报告。在进行稳定性分析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风险等级做出评估,同时给出一定的预防方案,比如在何处设置防护设施,例如拦截坝之类的工程。施工方也要综合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滑坡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做到预防滑坡灾害的发生,另一方面,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施工方可以迅速做出反应,控制事故范围,降低损失。

3.2 完善排水、排洪设施

对于滑坡问题来说,控制好排水是十分重要的,根据科学研究表面,一旦坡体受到雨水侵蚀,滑坡的风险就会急剧增加,主要原因就是雨水冲刷土壤,造成大量土壤流失堆积,就可能造成部分岩石断裂,最终形成泥石流。因此施工方一定要做好坡体的排水设施,在施工图纸上必须规划好排水设施,设置泄洪道、拦洪坝,在坡面上布设防护网等。具体排水设置的建设标准应当根据当地往年的降水情况综合考虑,一定要能够做到避免坡体上有积水的存在。

同时也要注意坡体内部的排水,可以在坡体内部布设一些管道,用于坡体内部积水的排出,还可以建设渠道,增加坡体内部排水方式。如果坡体本身有排水渠道,应当对这些渠道进行科学设计,对于不合理的渠道走向,应该人工纠正,不安全的渠道,应该人工修整。

3.3 科学干预,降低风险

坡体滑坡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岩石结合不紧密,因此一旦出现滑坡,就会造成连锁反应,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针对一些本身就不稳定的岩石,应该予以清除,这样可以减少坡体承受的负重,这样坡体上方岩石承受的重力没有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和岩石基体之间的作用力,整个坡体就会更稳定、更安全。

科学设置防滑桩。对于部分较为严重的区域,我们可以直接人工清除,来解决滑坡风险,但是部分区域可能风险较低,所以不需要直接清除,因此可以通过设置防滑桩的手段来预防滑坡。通过将防滑桩钉入不稳定岩石下方,通过防滑桩来控制稳定风险的岩石。

科学布设植被。制备对于稳固土壤和岩石作用很大,制备的根系在土壤中纵横较粗,给土壤强度带来的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制备可以控制坡体土壤的水分,从而达到控制滑坡风险的作用。

4 结论

总而言之,本文总结了地质灾害治理中边坡稳定问题的影响因素,并且归纳了滑坡治理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几点原则,最后阐述了三点滑坡治理的方法,以便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理决策。

猜你喜欢
坡体施工方滑坡
降雨与水位波动作用下的水库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
2001~2016年香港滑坡与降雨的时序特征
施工方参与回购的建筑供应链协调及应急策略
采动-裂隙水耦合下含深大裂隙岩溶山体失稳破坏机理
强降雨作用下滑坡稳定性分析
论合同管理与工程造价之间的联系
浅谈监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
干砌石护坡灌注混凝土施工方法在水电站大坝施工中的应用
浅谈公路滑坡治理
建设工程管理中施工方的签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