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淑梅
(辽宁省鞍山市双山医院CT、MR室,辽宁 鞍山 114032)
肩袖又被称之为旋转轴,是通过小圆肌、肩胛下肌与冈上肌共同组成的肌群。组成肩袖4块肌肉几件的部位围绕肩关节,并且和肩关节囊附着,所以肩袖维持肩关节稳定当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1]。肩袖损伤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肩关节疾病,由于肩袖损伤临床症状并不显著,因而极易出现误诊与漏诊的现象,对患者的早期康复造成影响与威胁,严重还会导致后遗症。对肩袖损伤诊断方式当中,关节镜检查诊断是肩袖损伤较为常用的方式,但是关节镜检查诊断方式对患者的创伤性较大、检查费用相对较高,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因而不能作为临床常规的诊断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升高,运动损伤逐渐得到人们重视,肩袖损伤疾病史引发肩关节疼痛与活动障碍较为常见运动损伤类型,因为多属于撕裂性损伤,大多需要实施手术治疗[2]。传统诊断的方式是X线与CT检查,但是对于软组织分辨度相对较差,有较大局限性,不能够满足临床医生的需求。MRI检查针对软组织分辨度较高,可以清晰观察到关节周围软组织情况,能够较大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也是肩关节软组织损伤检查的首选方法。本次就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肩关节损伤并且进行肩关节镜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分析肩关节MRI在肩袖损伤诊断当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肩关节损伤并且进行肩关节镜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资料,50例患者当中,男性患者有24例,女性患者有26例,年龄均在21-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6±5.8)岁。MRI检查和肩关节经手术所间隔的时间在1天-8个月之间,平均间隔时间为(27.8±11.6)天。50例患者通过入院诊断发现,肩关节脱位的患者有6例、肩袖损伤的患者有34例,肩周炎患者有10例。
2 方法:患者进行完关节镜手术之后,间隔一定时间再对患者实施MRI检查。(1)关节镜检查:对患者实施麻醉之后,采取仰卧体位,进行常规关节镜入路,采用关节镜系统诊断与治疗患者。关节镜的手术操作均通过经验丰富医师实施操作,确保肩关节镜诊断可靠性,并且按照关节镜手术后的诊断作为最终的诊断。(2)MRI扫描检查。使用核磁共振成像仪器当中四肢关节所专用的扫描系统,患者采取仰卧体位,上肢主要在中立位置,再把线圈包绕患侧的肩关节。使用序列常规,主要是横轴体位、斜冠状体位与斜状矢位的脂肪抑制FSET1加权扫描,并且常规补充斜冠状体位脂肪抑制FSFT2加权像,FOV参数设置为160×160mm,扫描的层厚设置为3.5-4mm之间,扫描的矩阵设置为256×256。并且在横断体位上实施斜冠状体位与斜矢状体位的扫描定位,斜冠状体位平行在冈上肌长轴,斜矢状体位垂直在冈上肌长轴。(3)通过MRI影响对肩关节软组织结构进行观察,例如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肩袖结构信号特征与形态,主要是关节盂形态与信号。肩袖撕裂主要是分成部分性与完全性撕裂,部分撕裂通常表现出肌腱滑膜面、关节面出现破损,肩峰-三角肌的下滑囊脂肪层连续性出现中断,肌腱信号强度的局限性不断增加,并且在T2WI、STIR序列上面呈现出异常的高信号,并且伴随形态异常改变,例如肌腱出现连续性中断等。
3 观察指标:观察肩关节MRI在肩袖损伤当中的诊断效果。
5 结果:50例患者当中,通过MRI检查诊断出肩袖损伤的患者共有32例,32例患者中肌腱炎患者有6例,部分撕裂患者有10例,全层撕裂的患者有16例。肩关节镜下诊断出肩袖损伤的患者有30例,手术前MRI检查没有发现肩袖损伤,关节镜下发现肩袖撕裂的有4例,MRI和关节镜均没有发现肩袖损伤的患者有6例。MIR对肩袖损伤检查的敏感度为91.4%(32/36),特异度为75.0%(6/8)。
肩袖主要是通过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与肩胛下肌肌腱所构成,由前、后与上方对肩关节进行稳固,也是维持肩关节稳定主要解剖结构,同时也属于肩关节和三角肌下与肩峰下滑囊之间机械屏障。肩袖属于肩关节较为主要的动力因素,肩袖针对肩关节空间位置准确的控制相对重要。肩袖撕裂属于肩部病变较为常见疾病的一种,因为外力损伤常常会引发肩袖撕裂,严重情况下会累及到冈下肌或者肩胛下肌[4]。损伤之后的临床表现症状主要是肩部疼痛与活动性障碍,严重的对患者日常的生活与质量产生影响。
肩袖损伤诊断方式主要是高频B超,具备无痛无创伤的特征。因为使用机器的型号不相同,每个医师对于肩袖损伤解剖知识的认知不相同[4]。其次为肩关节造影,通过肩关节造影进行分析,能够熟悉掌握肩袖结构最为基本的情况。另外一种为X线平片检查,X线主要是对肩关节内旋体位、外旋体位、正位和轴位进行拍摄,经X线片检查能够有效了解肩袖肱骨头的间距等。相关的研究显示,这类方法对肩袖损伤的特异性达到98%,阳性检出率为78%。核磁共振检查则是临床相对常用肩袖损伤诊断方式,可以对肩袖结构实施多平面成像,可以直观对肩袖肌腱情况与损伤状况进行观察,并且对肩关节软组织的病变具备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5]。关节镜检查虽属于肩袖损伤诊断标准,然而关节镜检查属于侵入性的检查,技术的要求与费用相对较高,因而不能够作为临床的常规手段。将肩关节造影检查和常规MRI检查进行结合,能够对肩袖损伤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对肌腱信号与肌腱的形态进行直观观察。MRI肩关节造影具备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与准确性,相关的检查显示[6],MRI诊断肩袖撕裂的准确率达到100%,是肩袖病变诊断的首选方式。采用MRI对肩袖损伤实施诊断的时候,需要明确肩袖撕裂属于部分撕裂或者全层撕裂。部分撕裂主要多发在距离肱骨大结节1cm的位置,MRI通常表现出肩袖组织形态变细,呈现出不规则或者液体的信号,常常表现出肩袖滑膜面、关节囊面撕裂位置液体的信号或者肌腱内部分离缺损,并且在T2WI上面呈现出高信号。斜冠状面T1WI上,部分撕裂呈现出低信号到中等信号的强度,T2WI、STIR像上呈现出高信号。肩袖出现全层撕裂的时候,MRI表现出肌腱局部缺损、T2WI与STIR像上高信号贯穿肌腱的全层。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MIR对肩袖损伤检查的敏感度为91.4%(32/36),特异度为75.0%(6/8)。肖利华[7]等人的研究显示,MRI检查肩袖撕裂损伤敏感率为90.6%,特异度为80.0%,与此次的研究报道基本相符。说明MRI检查对于肩袖损伤诊断存在漏检的情况。但是关节镜下手术患者能够在直视下对肩袖的组织磨损情况、断裂范围、带下与形态实施判断,显示出滑膜炎与部分断裂状况,所以MRI不能够完全替代关节镜检查,关节镜不但能够明确进行诊断,还能够实施关节镜下手术修复。MRI检查虽然存在漏诊的情况,但是MRI检查具备无创伤性、较高敏感性与特异性,在临床上对于肩袖损伤的诊断具备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8]。
综上所述,肩关节MRI检查在肩袖损伤疾病的诊断准确度较高,特异度高等优势,虽然存在漏诊的现象,但是经MRI检查能够对肩袖损伤疾病患者实施初步的诊断,并且对患者没有创伤性,提高临床检查诊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