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锡群
(佛山市南海区罗村街道罗村医院,广东 佛山 528226)
静脉留置针又名套管针,其具有减少患者多次穿刺造成的痛苦、维持静脉通道持续畅通、方便抢救与临床用药以及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等众多优势,在临床应用广泛。临床护理中,应选择可视性好、直、粗的静脉,但是由于小儿肢体脂肪丰满、静脉细等原因而难以寻找,容易造成置管失败[1-2]。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不同留置部位对穿刺时间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措施以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具体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2200的患儿选留置静脉针的小儿200例,根据静脉针留置部位的差异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小儿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30 d~2岁,平均(1.3±0.4)岁;对照组小儿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30 d~2岁,平均(1.2±0.3)岁。两组小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穿刺,观察组的穿刺部位为双下肢内踝静脉、足背静脉作为穿刺静脉,对照组的穿刺部位为手背静脉、肘正中静脉。根据两组不同的穿刺部位选择相应消毒范围与止血带,穿刺过程与静脉输液相同,进针回血后,将穿刺高度降低,沿着血管前行2 mm,控制针芯不往前移动以免造成血管被刺破,一手固定针芯手柄,另一首捏住针翼,外套沿着血管缓慢前推直至根部,将针芯拔除,松开止血带,采用无菌透明敷贴沾盖。根据患儿输液部位,肢体的大小选定我们自定的小夹板,用胶布把夹板固定于输液肢体通畅功能体位,输液完毕后立即封管,采用生理盐水封管,可免除加药的过程,有助于预防感染。当发生堵管时,正确回抽,不使用注射器推注液体以免血凝栓子进入血管。做好对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家属的配合度,促使家长明确静脉留置针的优势、注意事项,促使其明确配合护理的重要性,从而延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观察两组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拔管指征:堵管、液体外渗、静脉炎三者出现任一情况即拔管。
观察组静脉留置针时间[(9 8.8 5±2 1.3 1)h]长于对照组[(76.56±22.36)h],t=4.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小儿特点决定其容易哭闹、烦躁,其四肢活动较为频繁,小儿病情变化迅速,时常需要多次给药。静脉留置针质地柔软,对小儿造成的刺激较小,无害,能维持长时间的静脉管道通常,创伤小,简单便捷,采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减少了小儿的痛苦,有助于缓解护患关系,也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能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将时间用于巡视病房,对患儿进行健康指导与心理护理,与患者沟通,因此其应用广泛[3]。
选择合适的静脉对成功穿刺、延长保留时间均具有重要作用。选择血管时,应选择血管丰富、无静脉瓣、有弹性、相对粗、直、避开关节、容易固定的静脉。上肢浅静脉无静脉瓣,固定时难度相对较低,患儿抓脱难度较低。选择下肢静脉外侧时,脚的活动幅度较大,容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也相对容易暴露,因此静脉留置针的时间相对较短[4]。从本次研究的结果上看来,对低龄儿采用上肢留置的时间长于下肢固定的留置时间。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能力差,因此需要将保暖措施做好,进行头部穿刺对观察不利,因此本次研究未进行头部穿刺的研究。新生儿的日龄小,其睡眠时间长,活动量小,以仰卧位为主,采用上肢静脉穿刺对固定、观察以及护理均较为有利。为了延长上肢固定的时间,应将固定措施做好,因此为了确保固定效果,不仅要采用小夹板进行固定,还应采用胶布进行固定。
进行静脉留置针固定时,应注意对家属的知识宣教,教导家长不要给小儿手部加盖物件,应注意保持留置针部位裸露以便于观察与护理;护理人员应告知关于预防感染的知识,从而减少感染发生。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用力,这将造成血液回流而增加堵管的风险。当患儿具备交流沟通的能力时,护理人员应多与患儿进行交流沟通,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教导小儿关于留置针的注意事项[5-6]。
本次研究纳入的小儿年龄均较小,未纳入学龄儿童,未能探讨学龄儿童静脉留置针的部位与留置时间的关系,因此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小儿静脉留置针有助于减少患儿痛苦,保护血管,减轻护理人员负担,选择上肢作为静脉留置针的部位有助于延长留置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