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越来越快,各个领域都开始应用视觉传达设计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文化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能够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更多的文化素材及文化底蕴,提升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因此,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实践,成为当前艺术界及设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针对传统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展开相应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视觉传达设计;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20)16-0066-02
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具有数之不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将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不但能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能提升视觉传达设计的效果。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何使传统文化更完美的应用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值得深思。
1 传统元素与视觉传达设计
1.1传统元素。我国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是不可忽视和替代的重要财富与资源。剪纸、书法、戏曲还是篆刻等不同题材的传统文化都蕴含经久不衰的文化内涵,表现出独一无二的气质,在当今世界艺术、文化宝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展示着中国魅力。
正确认识、理解传统元素,并创新、发展传统元素,使之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实现文化的全球性交流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1.2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指的是通过各种肉眼可见的直观艺术表现手段传达、传播具体的信息,并在公众视觉上留下一定的印象。换句话说,视觉传达设计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对特定的信息进行形象塑造。因此,视觉传达设计的着力点在视觉两字,色彩、图形等是最主要的设计表达形式。当然,视觉传达设计不是孤立的,必须与文化紧密结合。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传统文化在視觉传达中的应用,不但丰富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形式,还提升了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传播了我国传统文化。
1.3传统文化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作用。
(1)传统文化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之中能够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对于有些设计师而言,西方的才是先进的,他们在设计时大量地借鉴国外元素与设计理念,使设计出的产品无法展现中国特色、中国味道、中国元素,从而缺少相应的文化内涵。这种设计作品是没有灵魂的,无法让观看者体会到设计中的文化,作品也缺乏应有的展现力与吸引力。实际上,蕴含文化元素的视觉传达设计能够极好地提升视觉效果,提高设计作品的吸引力。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如果能将之充分运用于设计之中,既能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达到传播的目的。
(2)传统文化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之中能够强化民族特色。视觉传达设计的关键点在于能否具有鲜明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给予视觉观众强而有力的冲击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传统文化的应用能够强化设计作品的民族特色,使视觉传达设计出的产品更具中国风、中国味道,为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设计者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在设计作品之中,使作品具有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营造出独特的文化表现力,将民族特色上升至民族文化的层面,让受众感受到传统文化强大的艺术冲击力。
(3)传统文化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能够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作用的表现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能够增加作品的内涵,使得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实际上,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是否具有足够的冲击力关键在于设计元素能否有效融合,这就要求视觉传达设计者具有较高的设计能力及艺术素养,设计出的产品能够给予受众相应的视觉感染力、冲击力。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文化之间有着很多鲜明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入设计能够提高设计的吸引力,提高设计作品的个性,吸引住受众的眼球及注意力,成为具有表现力的好作品。
2 传统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2.1拆分提炼传统文化元素。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元素内容丰富,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只能取其中一部分进行应用,过多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反而会产生负作用。因此,在视觉传达设计初期,就要先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拆分,找到设计需要的传统文化内容,并根据设计要求、目的进行提炼、整合,将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入设计作品之中。以中国古代器皿文化为例,其中就具有造型、纹样等众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应用于设计之前,必须对各种文化元素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掌握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应用,并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当然,拆分提炼传统文化元素,对于设计者的要求较高,只有那些具有一定文化积淀的设计者才能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各个传统文化元素,并融入设计之中。
2.2置换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文化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时较为常用的手法之一就是置换,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部分元素进行置换,能够在保持设计思路、理念及内涵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元素真正融入设计作品之中,设计出既体现传统文化元素又体现设计目标的优秀作品。当然,在进行置换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地分析理解准备应用的传统文化元素所具有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努力让传统与设计能够保持整体上的和谐,减少因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影响设计精髓的体现,甚至造成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的偏差。
2.3适度合成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文化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时,要提升设计水平及效果,往往都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度的合成。当然,这种应用方法对设计师能力与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要求设计师在开展设计之前,就得事先将可能应用到的传统文化元素准备好,并对这些元素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提取每种文化中需要用到的元素,并在合成的基础上设计出全新的文化元素。通过适度合成后设计出的融合传统文化的视觉传达设计作用,大多具比有较鲜明的设计风格,设计形态与特征具有创新性。当然,在应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保留,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进行合成,防止合成过度。
当然,传统文化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时也有一些必须要注意的地方,比如,不能盲目跟风、不能生搬硬套,要合理利用传统文化,将之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之中,才能真正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美与影响力。具体来说,应当注意这样几点:首先,学会理解。要在全面了解要应用的传统文化、深刻理解其蕴含的文化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其次,学会取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但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或者都适合运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之中,而是要对其进行筛选,取其糟粕、取其精华。第三,学会创新。创新并不是颠覆,而是将传统文化与現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找到最具吸引力的艺术表现形式。
3 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传统颜色文化的应用实践。色彩的冲击力与表现力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视觉传达设计中运用最广泛的手法之一就是色彩,设计作品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色彩的左右。因此,选择应用传统文化元素时,文化颜色是重要的筛选和表现内容之一。
而这其中,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传统水墨,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优秀的水墨作品都蕴含着独特的意境与美感,体现着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点--内敛含蓄。水墨画、印章等水墨元素的表现形式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应用水墨元素时,既要考虑到整体的和谐,还要考虑到留白的效果,使作品能够保留水墨元素的意境,提升视觉传达设计的文化内涵。著名视觉传达设计师沈浩鹏应用水墨元素设计的刘氏船木,就是以字体与墨迹之间形成强烈的冲击力,在体现线条美的同时让受众感觉到巨大的扩张感,辅之以印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2传统吉祥图案的应用实践。中华民族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创造了大量的吉祥物、吉祥图案,这些图案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代表形式之一,比如红色是喜庆、幸福的代表,龙是中华儿女的象征,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在视觉传达设计实践之中,既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以广州为例,广州的市徽展示了羊、齿轮、稻穗及木棉等内容,蕴含着广州人民英雄辈出、活力无限、蒸蒸日上的寓意;广交会的会徽为六瓣花瓣,除代表着“66大顺”,还寓意合作共赢、共同发展;2018年广州迎春花市融合木棉花、穗花、春节等元素,设计出的吉祥物寓意“广州过年,花城看花”,极好地彰显了“花城广州欢迎您”的内容。
3.3古典建筑元素的应用实践。中国古典建筑中集中融合并展示着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不同的古典建筑中能够找到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古典建筑元素,既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能提升视觉传达设计效果。
以“广州大鸽饭(岭南家院)”设计为例,餐厅的外观引进了岭南建筑的硬山式屋顶及青砖黛瓦、木趟栊及锅耳墙,展示了岭南地域特色的同时,在餐厅内部同样充分融合了岭南建筑特色,以灰色为主色调的同时,空间大量运用岭南宗祠的及老广州的红色、黄色、绿色色彩元素,用丰富的色彩打造出轻松自然又具有鲜明对比的时尚餐厅,充分体现了新派岭南风格。与此同时,设计师还将岭南文化中这些建筑元素、艺术文化等融入了空间装饰设计之中,大量的广绣、折扇艺术元素的应用,使整个餐厅都呈现出典型的岭南文化特色,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
结论:2020年我国将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未来我们要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进,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不再重要,实际上这正是两者融合的重要机遇期。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已经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努力从中吸取灵感,将传统文化应用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焕发出新的光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传统文化与其他现代无素的融合,实现艺术与文化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徐薇.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大观,2020(07):11-12.
[2]唐东堰.论沈从文的思维特质及其对创作与思想的影响[J].中国文学研究,2016(01):94-97.
[3]徐也.试论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研究分析[J].作家天地,2020(11):165-166.
作者简介:陈光林(1986.9-),男,汉族,福建莆田人,硕士,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创意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视觉传达,CMF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