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君瑜 潘 璐 桑子文
京剧作为国粹,纳百艺之术、临百川之势,在20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历经无数变迁,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戏曲的日益普及与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崇,京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于是京剧开始走进中小学课堂。
京剧进课堂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欣赏京剧剧目中谦和、仁义、廉洁、勇义等优秀传统美德,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培养文化情感、内化民族文化、实现戏曲育人。然而,目前京剧进课堂仍存在许多困难,如教师缺乏京剧学习经历,京剧授课能力薄弱;课堂教法以说教居多;课堂缺少适合中小学生的京剧教材等,大大影响了“京剧进课堂”的效果。
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在“京韵润童心”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过程中,尝试引入京剧电影作为教学资源,辅助课堂教学。优秀电影融合了戏剧、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在讲述故事、传情达意之间传播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京剧电影在记录剧目表演时,也通过电影特有的艺术技法彰显出京剧本体的另一种形象。京剧课堂教学以电影为载体,利用电影解读故事内涵和人物特点,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更能有效实现育人过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笔者以“甘洒热血写春秋”一课为例,提炼出京剧电影助力教学的三种策略。
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认知简单、模仿力强,他们通过电影、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习得知识,已成为学习常态。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课改目标,以学情为导向,尝试针对学习兴趣点,选择合理的片段资源,凸显课程文化育人优势。
“京韵润童心”课程校本化实施已有较长时间,从年段着手按难易程度进行单元划分,四年级设置两个单元。其中,第二单元主题为“现代京剧”,含老生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与花旦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这两个唱段分别选自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且两部作品均有不同版本的舞台实录和电影。
项目组组织京剧影视资源集中研讨时,首先明确了资源利用的需求:一是满足京剧知识教学;二是富有视听冲击、具有模仿体验的作用;三是片段情节简单,戏剧冲突较强。授课教师搜集了《智取威虎山》不同版本的舞台实录和电影资源后,反复观看并对比发现:舞台实录版本存在缺少“视觉冲击”“特写镜头”“场景变换”等硬伤,而电影版本的现场感较舞台实录更强烈、人物形象艺术塑造手法更多元。通过进一步对比《智取威虎山》不同版本的电影,即1970 年谢铁骊导演版与2014 年徐克导演版,发现后者并未突出京剧艺术,属于剧情片。因此,教师在后续教研团队讨论中,选取了1970 年版电影《智取威虎山》中将正反派人物冲突激烈、学生易于模仿的唱段情节作为关键教学资源。
小学阶段的京剧教学,渗透了符合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的“京剧小知识”,如四大行当、文武场伴奏、京剧脸谱、四功五法、京剧念白等。为使学生在兴趣学习中潜移默化地了解知识,教师挖掘京剧电影概念与京剧知识的契合点引伸教学,在控制知识难度的同时弥补了教师在京剧专业方面的弱势。
例如,在“甘洒热血写春秋”一课中,教师在观影时挖掘了三个关键电影概念:人物形象、表演艺术及画面配乐,并将京剧中的行当、脸谱、四功五法、文武场面等知识点与电影概念进行对应。教师通过整合,重新搭建知识框架,形成京剧知识与电影概念对应表(见表1),确立以“文武老生”“京剧脸谱”及“文武场面伴奏”三大关键知识作具体讲解,给予传统京剧知识以新的解读。
表1 京剧知识与电影概念的对应融合
【教学片段一】观看“杨子荣给座山雕进献联络图”电影片段
师:影片中谁是正面人物,谁是反面人物?你是如何判断的?
生1:杨子荣是正面人物,因为其面色红润、衣着光鲜、身姿挺拔,看上去非常高大正义,每次说话时的背景音乐也很明快。
生2:座山雕是反面人物,因为其弯腰驼背、贼眉鼠眼、光线灰暗,其伴奏音乐很低沉。
师:京剧用不同色彩的脸谱配合锣鼓经伴奏来表现人物特点,电影中用化妆和伴奏音乐共同呈现不同的人设。
生3:杨子荣在电影中有武生的身段表演,更偏向京剧中的文武老生行当。
师:说得真好,京剧电影通过电影语言形式重新呈现并优化了京剧艺术的视觉效果。
以“电影”为切入点,教师摈弃传统戏曲“口传心授”的教法,在课堂中引入有别于传统教法和学法的模式,更能引发学生对京剧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电影经典片段的情节特殊、视听觉冲击大,能有效激发观者的感官,引发共鸣。教学中以观赏学习经典片段为先导,通过教师讲解示范与生生示范引发共情,缩短京剧与学生之间的文化距离,有效传递京剧作品的文化内涵。
电影中,创作者通过不同的画面角度及拍摄手法实现视听与情感的双重冲击,是舞台实录一镜到底的视觉体验所不能企及的。例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其呈现效果是将人物的体态、微表情等心境浮沉瞬间,从繁杂的背景中抽离出来无限放大,成为情感表达的节奏重点。而舞台实录以固定机位拍摄,缺少艺术加工,因此观众无从细品表演者意蕴深长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内心波动等。
影片中,主人公“杨子荣”在“甘洒热血写春秋”唱段最后紧跟了长达5 秒的大笑,此处镜头语言就利用了“特写”这一拍摄手法,将人物表现心理状态的时值拉长,给予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与强烈的视觉冲击,极大程度地还原了其在现实世界中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聚焦于人物的面部表情。教师的进一步解读,提升了学生对作品人物与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
【教学片段二】欣赏影片中的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师:哪个画面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生1:最后杨子荣仰天长啸“哈哈哈……”这一画面印象最深刻。
师:电影通过“特写”镜头放大了人物的面部表情。请同学们思考,在影片中出现这种镜头语言的目的是什么。
生2:特写镜头能看到杨子荣的眼神坚定,清晰放大的面部表情凸显他的自信心。
镜头语言呈现的不只是人物外在形象的表达,更是放大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不同的镜头语言能凸显不同环境下人物情感的起伏与变化,具有有效传情达意的作用。
音乐课程性质的“审美性”内涵在于“以美育人,以情感人”,京剧学习的审美性内涵不外乎于此。作为意见领袖的教师是实现审美教育的重要媒介,教师专业示范配合可视化的经典片段更具专业力、更富情感力、更有说服力。
京剧中不同行当独特性的彰显依靠的是“举手投足”的精气神。“甘洒热血写春秋”中的杨子荣属于文武老生行当,为使学生深刻感受老生庄重威严的精气神,一方面,教师通过课前求教专家、模仿片段等方式,掌握生行的云手、山膀、丁字步及眉眼神情的展现要义,反复练习文武老生身段实现自身内化;另一方面,在观影片段讲解中,教师分解动作亲身示范,阐明手势、神情的不同意义,并带着学生拆解慢练,同时还对学生进行纠错调整,边做边评直观呈现。这一举措传递出“举手投足”的工具理性,缩短了学生与京剧之间的人文距离,提升了学生对京剧文化的求知欲与探索欲。
京剧在一部分成年人的眼中属于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对缺乏艺术鉴赏力的小学生而言更存在“无聊、难接近、难学习”的刻板印象。在学校京剧艺术社团的探索中,以同龄人“传帮带”为核心的生生示范是贴近学生的学习形式,能提高京剧教学的效率。
生生示范是“先富带动后富”,是学习京剧的优秀学生展示学习经历和效果,带动后进学生加速模仿的有效形式。汇师小学作为全国优秀艺术文化传承校,设有老生队、武生队、青衣队等京剧艺术社团,在“京剧院专业演员指导+本校教师组织练习”的双师机制下,社团学生经常参与校内外演出。《智取威虎山》是武生队的经典演出节目,本节课教师就利用学生演出视频作为主要教学资源,实现生生示范。学生通过观看学长们的表演视频,产生“人能我能,人有我优”的意识,自觉地激发代入感,站在表演者的角度欣赏、模仿、体验、表演,把京剧文化与汇师校园文化融为一体。
艺术实践和创造行为能让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树立起以艺术美化生活,改造社会环境的责任意识。通过艺术实践内化审美教育是提升品行、锻铸人格以及培养社会责任的必要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切身经历,唯有沉浸式体验,才能打破说教方式的桎梏。戏曲的“高台教化”推崇的主流价值观范围较广,而本课例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则聚焦于爱国主义精神。结合电影镜头语言,当学生了解人物的表现形式与举手投足后,教师进一步创设情境,备置军装、军帽、披风等服装道具,力求高度还原人物。学生分别着装扮演“杨子荣”与“座山雕”,进行“对手戏”片段表演,通过亲身扮演角色,从而深入体验剧情内涵。在沉浸式表演中,学生明确角色,代入剧情,在教师指导中,举手投足间表现出对“小小英雄梦”的渴望。通过沉浸式活动,京剧审美寓于体验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导向,内化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片段三】欣赏电影片段,观看杨子荣与座山雕对手戏,教师布置小舞台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杨子荣的绿军装、白披风与大军帽,谁愿意来演一演杨子荣与座山雕对暗号时的经典对白?
学生模仿表演(经典对白: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了?防冷涂的蜡!)。
学生表演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师:两位同学分别表演了杨子荣与座山雕,能说说此刻的心情如何。
生1(扮杨子荣):我虽然很紧张,但也很激动,因为我是人民解放军,我一定要打败土匪保卫人民!
生2(扮座山雕):我认为座山雕是个坏人!我也想学做杨子荣,做一个正义的人,受到大家的尊敬……
京剧电影中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精神,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若只是一味灌输理论思想就只是空中楼阁,只有将思想与体验相结合,才能做到润物无声,滋养心灵。
“京剧进课堂”的最大难度是师资问题。与任何专题教育一样,京剧专业师资不能指望现成的、校外的,需要扎根校情和学情进行培育。汇师小学除了借助专业剧团力量,更重要的是全员投入,发掘不同群体教师的优势和能力禀赋。其中,艺术学科教师边学边教,教研组长边带新人、边开发课程;其他学科教师轮流带社团,这样的培育氛围构成了汇师小学在京剧教育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本节课最大的特色是通过对京剧电影资源的多维利用,实现了教师能力提升、学生体验升华的教学效益。首先,教师依靠团队主题教研,反复观看京剧电影,选取符合学情和教学目标的资源片段,通过电影和京剧知识的重构,在教学中提升反哺能力。其次,学生在“观看片段—提问/回答—讲解示范—鉴赏/表演—体验升华—反思内化”的过程中,触达知识盲区,提升思维品质,内化爱国情感。教师围绕京剧电影鉴赏分析开展教学,学生围绕电影反复收获鉴赏体验,两者的思维与情感在互相期盼中螺旋上升,带来了知识内化和情感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