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蓓瑛
“融合教育”是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上海市设立在普通幼儿园中的特殊教育点发展迅猛,至2019 年达到58 个点,此外还有更多未列入信息库但在普通班中融合的特殊幼儿。在幼儿园中融合的特殊幼儿包括视障、听障、智障、自闭症、脑瘫等多种障碍类型,生生之间差异大,无论是单独编班,还是融入普通班级中,面向他们的教育教学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困惑与挑战。本市开展学前融合教育虽有20 余年,但幼儿园教师对融合的理解仍参差不齐,对融合概念的解读可谓是“千人千面”,有认为招收特殊幼儿入园就是融合,有认为幼儿园组织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共同开展活动就是一种融合,也有认为融合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反而会影响普通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有幼儿园即使接纳和理解了融合教育的理念,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仍不太明确哪些幼儿可以融合到普通班级?融合到什么程度?融入普通幼儿后的活动又该如何设计?活动实施中对特殊幼儿该提供哪些必要的支持?
1.融合是学前特殊教育的主流趋势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考察了发达国家学前阶段融合教育的课程,发现美国、英国和日本在融合课程的实施上,采取了共性课程(普通教育课程)和个性课程(满足特殊幼儿个性需求的课程)相结合的实施方式。两种课程并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相互交融在一起帮助特殊幼儿在融合教育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发展。因此,积极营造幼儿园融合教育氛围,整体化构建普特融合的课程,以一日活动为实施载体,探索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是学前特殊教育课程发展的主流趋势。
2.科学评估为融合安置与活动设计提供依据
幼儿园中特殊幼儿残障类型与程度不尽相同。如果简单地将所有特殊幼儿都融合到一个普通班级,或者仅依据特殊幼儿年龄将其融合到与年龄相仿的班级中去,都不是科学合理的做法。因此,特殊教育中强调的“基于评估开展个别化教育”的理念在学前融合活动中同样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综合分析特殊幼儿身心发展的评估信息,对每一位幼儿做出科学判断,并依据评估结果的分析,对不同幼儿进行合理的融合安置是开展融合活动的首要基础。融合安置的方式依据专家研究,从融合程度主要分为“全融合”与“部分融合”;从融合的方向维度可以分为“正向融合”与“反向融合”。
3.融合活动设计遵循幼儿园一日活动基本原则
融合活动设计要基于幼儿园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的一日活动课程,遵循各类活动实施的原则,预设特殊幼儿融入其中之后的状态,在活动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促进普通幼儿的发展,同时体现对特殊幼儿的针对性。
面对幼儿园教师的需求及特殊幼儿的发展需要,学前特教中心教研组立足普特融合幼儿园的实践探索,开展以“基于评估的学前融合活动设计与实施”为主题的教研,其活动目标如下。
第一,通过主题教研的推进,探寻将融合教育理念落实到幼儿园一日活动实践的可行性路径。
第二,探索基于综合评估的融合安置方案,引导教师学会综合分析特殊幼儿的评估信息,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合每位幼儿的融合点,与幼儿园各类活动进行匹配,制订出合理的融合安置方案。
第三,积累基于评估的各类融合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经验,逐步实现从形式的融合走向内涵的融合。
本次活动期望解决的问题有:如何综合分析特殊幼儿评估的结果,并确定融合教育方案?不同类型的融合活动中如何为特殊幼儿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
主题教研由中心教研组负责整体策划教研系列活动(见表1),拟从半日活动融合安置、集体融合活动、个别化融合活动三个阶段逐层递进,研讨从安置到不同活动形态下融合的内容以及效果。活动推进过程依托中心组成员所在的两个区的学前特教点,围绕主题结合本园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探索,采用线上与线下研讨相结合、专题研讨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研的主要路径如图1 所示。
表1 活动设计
图1 活动路径
1.文献资料研究
(1)文献研究综述:教研中心组成员开展近十年来国际与国内学前特殊教育融合课程方面的文献研究,形成综述。
(2)结合现状解读综述:文献研制组员为教研组成员进行文献解读,结合本市现状,归纳提炼教研聚焦点。
2.半日活动开放设计
(1)明确幼儿园半日融合活动开放的内容与形式:包括户外融合运动、个别化学习融合活动、集体学习融合以及融合游戏等。
(2)开展学前特殊幼儿评估信息分析:活动前,教研团队首先与特教班教师、普通班教师以及康复医生之间充分沟通,共同研究分析特殊幼儿评估结果。
(3)进行合理的融合安置:明确每一位特殊幼儿在半日活动中融入的时间段与具体活动内容,形成融合活动安排表。
(4)融合活动设计与磨课。确定集体学习融合、游戏融合等不同的教案样式,体现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互通互融的活动目标以及活动过程中对特殊幼儿提供的学习支持。教研中心组成员协同区教育学院、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多次研磨完成融合活动的教学设计。
3.活动资料与研究工具准备
(1)活动资料(见表2)
表2 活动资料
(2)研究工具
① 特殊幼儿发展评估工具:采用特殊儿童评估工具对幼儿的运动、社会适应、语言与认知能力进行了评估,重点对运动能力、认知能力进行前测,分析粗大、精细动作发展的现状,结合幼儿园小班主题活动的背景,重点评估了幼儿对色彩的认知、对常见动物的认知两个方面,用于学情分析与教学成效检测。
② 教研活动反馈问卷:基于在线问卷平台设计教研活动反馈问卷(见表3)。参加活动的教师在活动之后可即时对半日活动各个环节以及研讨过程分别做出评议,用于教研现场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表3 教研活动反馈问卷
1. 半日活动展示
(1)户外区域运动:特殊幼儿融入中班幼儿群体在户外的球类、大型攀爬器械、平衡脚踏车等各区域中运动,定期来园的康复医生为特殊幼儿提供专业的医学支持。“教与医”双管齐下,充分的支持弥补了特殊幼儿运动能力的缺陷,拉近了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之间的距离。
(2)个别化学习活动:依据评估结果分析,部分幼儿融合到小班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由普通班教师组织活动,特教班教师观察记录;部分幼儿由教师和医生分别根据其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视觉注视、认知、精细动作和语言训练。在评估基础上的个别化学习,让每一位特殊幼儿能够在融合环境中以适合他的方式进行学习。
(3)集体学习活动:普通班教师在小班幼儿主题“可爱的小动物”与大班幼儿主题“我”的活动背景下,依据特殊幼儿的能力与兴趣,设计美术融合活动“寻找兔宝宝”与“独一无二的我”,调整活动目标,创设更为丰富的游戏情境,让特殊幼儿体验到创意美术活动带来的无限乐趣,并通过特教班教师提供的个别指导,重点发展了他们手眼协调、色彩认知以及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能力。
(4)融合游戏:以角色游戏为切入点,开展普通幼儿进入特教班的“反向融合”游戏活动。
2.经验交流
(1)融合活动的实施与安排。幼儿园在课程计划中对特殊幼儿融合活动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在对特殊幼儿评估的基础上,对每一位幼儿在运动、学习、游戏、生活等活动中进行了个别化的融合安排。此外,还关注特教班幼儿集体参与幼儿园开展的大型主题活动,如节日活动、亲子运动会、创意节活动、春秋游活动等。融合活动具体内容见表4。
表4 融合活动具体内容
(2)特殊幼儿评估信息的运用。从纵向发展的视角描述了特殊幼儿小鸣在园三年的发展。初期评估结果:注意力分散,没有语言,社交沟通能力严重滞后,没有明显的喜好。确定其个别化教育目标,聚焦其沟通和表达能力进行融合活动设计。采用融合游戏活动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小鸣历经“初期适应—中期强化—后期提升”的阶段性发展,其沟通、语言理解等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见图2),最后经评估进入普通小学就读。
图2 小鸣刚入园与毕业前七大领域评估结果
1.半日融合活动体现幼儿园课程顶层设计的融合度
幼儿园课程理念体现“共同生活、愉快交往、人人平等”,课程落实体现“个性化融合”,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活动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特点。
(1)目标适宜:融合的理念落实在每一个活动上,如集体学习目标以特殊幼儿优势发展领域为基础,基于共同性发展目标而设立,个别化活动目标兼顾幼儿发展的强项与弱项。
(2)分合合理:支持方式有分有合,如给予唐氏综合征幼儿更多的自主探索、注重自闭症幼儿模仿学习的特点;材料提供有分有合,给予每个幼儿的操作材料充分考虑了他们的能力水平;课堂观察有分有合,既考虑了整个活动的适切性,又对每个幼儿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与评估。
(3)环境助力:活动中教师注重“近管远放”。近管,是指集体活动配备“陪读教师”,让自闭症幼儿情绪稳定、提高学习兴趣;远放,是指个别化学习方式让特殊幼儿有更多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到适合其水平的学习中。
2.融合活动案例呈现多视角
现场活动经验交流组织教研中心组教师撰写融合活动案例集,分别从融合活动整体规划、集体学习活动、融合游戏、融合运动、融合环境创设等多个视角呈现了幼儿园基于评估设计融合活动并予以实施的具体做法及经验。
第一,对融合的内涵形成共识。通过本次主题教研,参与活动人员对融合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大家更清楚地认识到融合需要教师为有不同需要的幼儿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与辅助,要为幼儿设计各种不同程度的教学计划,在融合环境创设、融合活动设计与执行、幼儿发展评估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
第二,认同早期融合的价值取向。主题教研采用现场生动的活动与理性的研讨交流让参与活动的教师更加全面地把握了特殊幼儿在认知、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发展特点,更充分认识到早期融合的重要性。从园长的顶层设计到普特班教师分步实施,康复医生共同参与,特殊幼儿得到更为合理的教育安置,在运动、游戏、学习、生活等各类活动中得到同伴、教师的各种支持,在融合环境中获得了更为充分、健康的发展。
第三,达成融合活动需整体设计的共识。通过观摩、研讨,大家清醒地认识到仅以特教班教师之力难以达到特殊幼儿的真正融合,需要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对融合活动进行整体设计,将各类资源加以整合,普特教师协同教学,才能真正支持特殊幼儿融入集体。
第一,教研活动准备的充分性。本次教研较为关注半日活动的整体设计,但对于每一类活动的细节与活动的效果未在活动前进行更细化的工具设计,采用二维码填写反馈问卷不便于填写较多的文字,因此获得的反馈比较粗泛,对于每一类活动的成效或问题难以深度挖掘。
第二,教研的延续性。两次现场活动后没有依托教研网络平台开展延续性研讨活动,现场观摩、研讨的时间与参与对象有限,主题教研的效益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本次主题教研能起到引领本市学前特殊教研方向的作用,其意义重大,但还需要延续主题教研,采用更优化的流程推进研究的深入。
第一,要进一步研究评估分析结果与融合活动设计更有效的结合,同时开展融合活动效果评价,为融合的成效提供实证。
第二,将已整理的不同融合活动案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剖析,进一步分析运动、学习、游戏、生活等不同类型的融合活动设计要点,分析其对不同特殊幼儿的发展意义。
第三,中心教研组需加强开发各类观察活动工具的能力,对现场教研活动进行更客观、细致的观察与分析;研讨过程要注重互动、加强对话,引导参与者更积极地参与研讨;现场活动后可运用网络平台的优势继续开展主题研讨,一方面可引出更多教师的实践思考,另一方面有助于发现教师在融合实践中的亮点并及时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