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落实核心素养的区域理解与实践

2020-12-08 10:00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杨浦区核心区域

◎ 周 梅

聚焦核心素养,让学习真正发生,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教育新命题。面对21 世纪的人才培养蓝图,国家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新的育人价值导向,充分整合学科的育人功能。

区域层面如何培育和落实核心素养?上海市杨浦区的思考是:首先,审视教育教学现状,进一步挖掘和整合学科内容、构建系统的学校课程体系,使其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其次,变革课堂教学方式,使其成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最后,创设更理想的“学”堂,在这种课堂里,每一位学生不是被动地,而是能动地学习;不是竞争性地,而是合作性地学习;不是单向传递、孤独地记忆知识的学习,而是基于双向性的、多向性对话的学习。[1]利用丰富可用的物理环境、打破时空限制的虚拟环境和安全的心理环境,构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习环境。

一、强化核心素养的选择依据

落实核心素养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过程。每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教育发展规划不同,因此核心素养的落实应根据区域实际有选择、有侧重地积极推进。鉴于此,杨浦区的思考主要基于以下四点。

(一)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政策诉求

教育部在2014 年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摆在重要位置。2017 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 年版)》颁布,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 号)中明确提出要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优化课堂实施,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等。2019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2020 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再次强化了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杨浦区作为上海唯一的“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需要积极回应、认真落实上述文件精神,并思考如何为上海实现教育现代化乃至全国教育现代化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贡献力量。因此,杨浦区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为蓝本,审视自身,寻找落实核心素养的突破口。

(二)适应国际核心素养发展趋势

对人才的培养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如今的核心素养,体现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自1997 年以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研究,关注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此后,欧盟、美国等世界主要国际组织和国家也纷纷开展核心素养研究。21 世纪初,主要国际组织和国家都发布了自己的核心素养框架体系,提出新的育人目标。“核心素养”一词有着极为丰厚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遴选的素养不尽相同,但各国或国际组织共同强调的素养却是学生必备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综述各组织和经济体的核心素养要点频次统计,结果发现:沟通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七大素养被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普遍高度重视。杨浦区在同行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参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选择了责任担当、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三大核心素养作为区域重点培育的核心素养。

(三)对接区域实践

智慧是素养的应有之义,素养则是智慧的构成基础;智慧偏重于东方的美德属性,素养偏重于西方的心智内涵。两者之间是相互借鉴、相互包容的关系。为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改变重知识传授的传统课堂,2012 年,杨浦区推进了以创生智慧为核心的创智课堂研究。“创智课堂”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累累硕果,区域学业质量得到了提升。2018 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指数的调研报告中显示:杨浦区学生在“高层次思维能力指数”上的水平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一个等级,学业质量水平也高出市平均水平。1杨浦区致力于学生智慧的培养,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上取得了丰厚的成果,这也与新形势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不谋而合。

(四)回溯育人传统

中国传统教育以培养君子为目标,强调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修养和交往,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格素养,进而为自身发展奠定基础。《论语》中《述而》篇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突出强调了成人的四个方面。孔子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作为“文”的表现,指出学生要有虚心求教、不断学习的意愿和能力;“行”则是指不空谈某一理论而是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忠”是指对事诚心尽力、对信念笃定、行为一贯,即敦促学生坚持对人、对事的一贯信念、竭尽所能,恪尽本分;“信”理解为内于心的“诚”外现于人、事的状态,即忠于内、信于外。中国传统教育注重人的学习能力、实行能力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杨浦区选择责任担当、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三大核心素养作为区域强化核心素养,对应传统教育的“忠”“信”“文”“行”,也凸显了杨浦区期望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责任担当”素养指学生对人、对事要有责任感,形成为人处世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学会学习”素养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温故知新,具有探究知识、研究学问的意愿;“实践创新”素养则要求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形成新的问题解决方案,促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这三大核心素养的强化符合中国传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促使学生成长为有责任、有能力的人。

二、强化核心素养的杨浦解读

杨浦区围绕学生素养发展,收集并分析教育政策、环境创建、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相关文献,积极探求素养培育的路径,构建了区域培育强化核心素养的理论模型(见图1),形成了核心素养的区域理解。

图1 区域培育强化核心素养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上半部分由两座桥组成,第一座桥主要体现的是区域强化核心素养,包含责任担当、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三大核心素养。其中,责任担当处于桥梁顶端位置,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参与实践创新的保障,也是21 世纪劳动者应具有的普遍品质特征的体现。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它强化的是学生主动收集、处理、运用信息,是学习得以顺利开展的能力基础。实践创新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第二座桥则是学习方式,它是实现上层桥梁的中介,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引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下半部分由学习环境、课程、课堂三个方面组成,共同支持素养的落实。其中,最外环是学习环境,它阐述了学习的发生条件,对“如何优化”区域强化核心素养的学习提出了学习建议,即学习的辅助系统。中间环是课程,是教育系统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图纸”,目前,学科课程体系虽然比较完备,但更多的是倾向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区域选择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加强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直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最内环是课堂,它是素养落实的“施工场”,通过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促进素养的转化与生成。

模型图层层相叠,代表着次序和结构。上半部分代表着区域教育发展愿景,也表达了区域培养的学生形象,引领着教育改革方向。下半部分表现出支持系统,即通过学习环境、课程、课堂三条途径的协同改革创新,推动学习系统升级,从而实现愿景。就下层的三条途径而言,它们亦是相互促进的,其中学习环境创新是课程、课堂教学的基础,它为课堂的改变提供了支持性条件;课程是中间环节,素养的培育以课程为载体,它推动着环境和课堂的改变;课堂作为素养落实的“施工现场”,环境创新、课程创新都集中体现在课堂之中,以课堂革新为核心引领学习革新,从而构建起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的综合性区域素养落实体系。

三、强化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依据落实核心素养的区域顶层设计,杨浦区积极开展实践探究,聚焦课堂教学变革,围绕“学习方式变革”这一关键抓手,创新学习环境、整合相关资源、加强跨学科课程体系开发和打造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创智课堂”,从环境、课程和课堂着手进行综合性变革,以促进责任担当、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三大区域强化核心素养的落实。

(一)建构指向学习方式转变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虽然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在核心素养转化中起着基础性的支持作用,通过环境诱发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内在心智的形成。首先是创建真实的学习场域,利用环境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其次是利用现代技术创设打破时空的限制,成为学生多途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重要手段;最后是文化环境的构建,合作交流与建设性地化解冲突在应对21 世纪的挑战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以名著阅读为例,上海市惠民中学从学习环境打造入手,按照从外部环境创设、内部环境构建到整体环境浸染的思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名著的世界,促进学生思想的升华。首先,阅览室引入相关阅读书目和检索工具,为学生查阅和检索信息提供基础;其次,教师制作了“九宫格”读书笔记和人物形象画像等工具,凸显阅读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把握文本框架;最后,学生对文本重点词、句、段进行分析,挑选部分段落进行简单的朗诵、表演,甚至改编为戏剧,深度体悟文本思想。

(二)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课程

核心素养是知识、情感、思维和态度的统一体,“运用知识”“创新知识”这些现代社会期许的高阶认知能力的培育是同跨学科、超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之类的课程相关的。核心素养进一步弱化学科间的边界,在现有的学校课程基础上,进行跨学科课程开发,以满足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求。跨学科主题式校本课程的实践证明,围绕一个主题,以一个学科为核心,聚合多个学科力量进行校本课程教学,提升核心素养效果显著。从横向上来看,跨学科课程能够有效协调各资源要素,整合学科资源、校内与校外资源,促进学科内容的融汇贯通,学生在调研、实验等研究的过程中,掌握学科知识,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态度,体现出学科整体育人的价值。从纵向上来看,跨学科课程体系是一个连贯体,它以问题为核心,随着学生年龄、经验的增长,课程也在不断深化,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逐渐加深,因此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随之深化,有利于核心素养的长期培育。

以“杨浦滨江创意地图的绘制”课程开发为例,同济大学附属存志学校紧邻杨浦滨江,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优势,密切结合区域发展历史,开发“杨浦滨江创意地图的绘制”跨学科课程,面向六至八年级3 个年段的学生,基于地理、历史、生物3 门主学科,同时运用语文、心理、体育、美术、摄影、社会等学科知识作为辅助性工具,其中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开展基于跨学科课题的学习。课程将安排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学生分阶段进行考察,每个年级有不同的活动任务。全部活动完成后,学生需要完成一幅由6 幅分图组成的杨浦滨江创意地图。在整个课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区域的发展历史,掌握地图绘制技巧,学会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在复杂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另外,区域百年变迁史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创智课堂”再研究

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一线阵地,推动课堂转型是教育改革的攻坚战。杨浦区在原有“创智课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素养导向下的课堂研究,以学习者的学习创新为核心,以教师的教学创新为依托,突破传统的教学结构及形态。首先,课堂是一个资源场所,通过交流对话,推动信息流动,促进共同理解的生成;其次,课堂是学习的园地,学习活动、学习任务设计成为引发、维持学生投入学习的重要载体,以成果为驱动,引领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转化、吸收、创造和表现;最后,以素养评价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引领着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多主体、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多途径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优势,引发学生的思考,引领不同能力的学生各有所获。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积极改变课堂形态,以折纸为抓手,变静为动,将问题假设和实验探究相结合,引领思维的转变,从而深度把握学科内容。以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学习为例,学生课前普遍认为“周长越短,面积越小”,对折后发现“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与“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开始动摇并质疑前面的发现,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通过猜想、验证,最后获得新的发现,生成学习意义。从课堂表面上看是巩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应用,实则重点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A4 纸的变与不变中避免形式化(套用公式)的计算,使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得以自我辩证、内化,实现由一维到二维空间认识的飞跃。学生在课堂任务探究中促进数据分析观念的提升,猜想验证经验的累积,转化思想的渗透……都在助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杨浦区从学习环境、课程、课堂等方面积极探索核心素养的落地路径,也积极引导区域教育变革,追求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地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责任,也要密切联系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未来,杨浦区将在总结自身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家校联动、校社联动的核心素养培育机制。

注释:

1. 本数据来源于《2018 年度杨浦区中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分析与改进报告》。

猜你喜欢
杨浦区核心区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分割区域
杨浦区提前实现十三五水面积指标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
区域发展篇
杨浦区检察院签订帮教安置协议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