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里鹤
(中日友好医院,北京 100029)
急诊护理是医院面向急诊病患的特殊护理模式,该护理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但由于急救护理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导致护理专业的护生难以在实习过程中接触到,这边导致许多刚毕业的护士存在专业急救理论丰富但实践操作能力弱的情况[1]。针对上述情况,本院开展了一项研究,将高仿真情景模拟教学作为本次研究主要内容,并探讨该教学模式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内容如下:
选取60名于2019年-2020年在本院进行实习的护理专业的护生,按照随机选择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30名,纳入护生均为女性,年龄在19-23岁之间,平均年龄21.62±0.74岁,均为大学本科护生)和研究组(30名,纳入护生均为女性,年龄在18-23岁之间,平均年龄21.42±0.81岁,均为大学本科护生),以上护生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所有实习生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实习护生均采取完全一致的理论教学,教科书选择《急救护理》(201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理论课程由同一带教老师授课,每次结束课程后预留作业,护生在每日下班后抽时间完成并预习第二天学习内容。
实践模拟课程则按照分组开展,其中对照组护生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操作方法为由带教老师挑选数例典型和非典型急救案例进行讲解,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让护生谈及该案例中涉及的急救知识及操作方式,最后教师给出急救环境,护生则在教师给出的环境下应用教学人体模型完成实践教学。
研究组则采用高仿真情景模拟教学,教学流程如下:以护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根据整理的案例设计拟真场景,通过将护生以3人/组的方式进行分组,每名护生须按角色分配完成对患者的诊断、急救、病症宣教等。带教老师按照案例设计,要求模拟患者与护生沟通,并根据其操作措施及时调节模拟患者和环境的参数。扶着扮演患者的工作人员除扮演患者外,还需要根据环境情况,适当给予护生有效的提醒和帮助。通过录像的方式记录每组护生模拟教学,以便在后期授课中对每组的优缺点进行点评。
对比两组护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得分,本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测试分别在急救护理教学课程结束后开展,其中理论知识总分100分,考核内容为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常用急救技术,重症监护及特殊急诊等;实践操作总分100分,考核内容为由3例护生为一小组抽选题目进行实践,由带教老师对护生急救流程进行打分。
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以上数据,护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得分均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考核完成后研究组护生(n=3 0)理论知识得分为(86.21±4.45)分,对照组为(86.14±4.51)分,以上两组得分差异不明显(t=0.061,P=0.952),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实践操作得分为(91.01±3.94)分,对照组为(79.84±5.66)分,以上两组得分差异显著(t=8.871,P=0.001),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建筑等行业有序发展,但因机动车或高层建筑造成的意外事故发生率逐年上升。医院急诊科室则是对上述紧急情况设立的特殊科室,该科室接收的患者普遍存在病情严重,病程进展快等特点,需要采用相关的急救护理才能有效保证患者疗效收益达到最大化。不过急救护理相较于常规护理执行起来更为特殊也更为困难,需要护理人员具备极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故在其还是护生阶段就应当对该护理予以高度重视[2]。
但从实际角度上出发,由于急症存在极高的不确定因素和护理难度,护生很难在实习阶段就能参与相关护理,这导致护生在实际操作方面明显存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传统急救护理教学也是多以案例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展开,使护生无法获得在操作方面的锻炼,这将不利于她们毕业后前往医院就职的发展。随着医疗教育事业的发展,院方开始致力于急救护理教学的推动。此次本院将高仿真情景模拟教学作为对实习护生急救护理教学的方式,通过情景训练+课后讲解的方式来提高护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该方式极大提高了护生的动手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3]。经本次研究可知,两组护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实际操作方面,研究组护生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在急救护理教学中应用高仿真情景模拟训练能够在稳定护生理论知识同时进一步提高实践操作的分数,在护理专业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