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核心素养培养,优化初中历史教学

2020-12-08 08:29:23金艳曦
魅力中国 2020年49期

金艳曦

(南昌十中,江西 南昌 330006)

引言:初中历史内容涉及了古今中外的各种知识,学习历程也呈现出由内及外的特征。学习历史知识,不但是为了应付考试,更为关键的为让学生认知与认识历史,并将我国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发扬光大。

一、深入解读历史教材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新课改理念,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实际教学,明确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完成的培养目标,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梳理其中的重难点知识,从而为之后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参考资料。教师要依据新课改标准解读三维目标的内涵,设计最合理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性地制订教学目标,最大程度确保学生能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比如,学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笔者可以基于先前学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相关内容及签订的条约内容,同时教师可以用口头提问的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分析这些历史事件,以小组的形式和学生展开探讨,教会学生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真正感受到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产生爱国主义情怀。

二、组织主题实践活动

想要真正养成核心素养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教师不能仅限于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可以多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笔者在教学中可以合理划分小组,让学生自己绘制一张关于近代历史事件的表格,让学生整理发生的重大革命的相关知识点,比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并且从课本以及网络上找出更多丰富的内容,让学生明白这些革命的异同点,最后真正掌握近代发生的各种革命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在课余时间,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认真感受家乡的变化,并找出其与改革开放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树立正确历史价值观

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具有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才能有效学习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基础,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经久不衰的伟大历史精神,深入领悟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积极做文化的传播者。例如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相关的历史视频,让学生对此事件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红军战士在当时艰难的条件下,为什么依然不惧一切,坚持到最后?”“是什么样的精神才能支撑红军战士承受如此之苦?”“大家有什么样的感悟和心得想要表达?”等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并积极发言交流,使学生深刻理解红军长征的精神,培养爱国之心,将伟大的历史精神渗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四、优化分层

由于不同的学生对历史的感兴趣程度不同,接受和学习的能力也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注意分层教学。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大致知道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随机应变,有效地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难易结合,给优等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紧抓对历史知识掌握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秉承不抛弃、不放弃的教学原则,提高全班学生的听课效率。另外,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可能发生不同的改变,教师进行分层教学,优化学生结构,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展开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教学,有效提高历史核心素养。

五、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心理、兴趣创设情境,营造特定的氛围,刺激学生的历史情感,促进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探索。历史距今久远,与今天的生活有时空的距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当时的情景,引发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想象。教师借助于图片、视频等创设直观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到特定的历史中,去思考问题、评价人物,从而能促进学生认知与思维的发展。在学习“昆曲与京剧艺术”内容时,教师让学生欣赏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昆曲表演的视频,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戏剧,能用几个词语表达自己听后的感受。教师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对昆曲形成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接受美的熏陶的基础上产生对昆曲的热爱。

结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教学的目的不在仅仅是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越来越重要。中华历史博大精深,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也不再是让学生考试得高分,而是以历史的学习为依托,让学生提高历史意识,增强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