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云南期刊《民众生活》简介

2020-12-08 08:29:23杨秋艳
魅力中国 2020年49期

杨秋艳

(云南省昆明市长城中学,云南 昆明 655000)

一、《民众生活》的创办

《民众生活》创办,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一,严峻的国际形势,使当时的国民政府重新思索救国的办法。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然而,国难当头,光靠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还需人民大众爱国思想的觉醒及对政府的支持。“要挽救国难,百年大计,仍不能不归于民众的觉醒、民族思想的恢复、生产的发展,以及政治社会的改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帮助人民提高生活水平,而使他们的政治认知水平得到提高,再唤起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变得尤为重要。其二,国民政府宣布“训政”后采取新的教育民众的措施。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开始考虑如何完成孙中山先生关于“唤起民众,筹备自治,完成训政”的遗愿。遂于1928年5月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会上通过了《实施民众教育及确定社会教育案》,将社会教育列为“训政”的主要措施。自此,南京国民政府将社会教育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起来,并于1932年2月颁布《民众教育馆暂行规程》,通令全国各省市县依照此规程设立民众教育馆来实施民众教育,使民众教育馆成为“实施社会教育之中心机关”。其三,云南省遵教育部的命令办理民众教育馆事业。在其它各省市纷纷兴办民众教育馆事业的同时,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也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设立民众教育馆、兴办各项社会教育事业。1932年4月,云南省教育厅设立云南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并将其作为云南“全省民众教育之中心实验机关”。作为全省民众教育的中心实验机关,昆华民众教育馆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出版刊物来对云南的广大民众实施社会教育。

二、内容概况

(一)生产生活教育方面

主要向大众介绍科学的生产方法及革除生活陋习的办法。如《组织青年生产消费合作社的一个建议》《云南农村改造的道路》《改革农村茶园刍议》《科学养蜂谈》等都在推广科学生产;而破除迷信、天足运动、俭约运动及婚姻问题四大专号则是专门介绍封建社会各种陋习的危害及去除这些陋习的措施,从而达到启迪民智、扫除愚昧的目的。

(二)政治教育方面

该刊“论著”和“时事述评”两栏目中所刊登的文章多是作者在分析当时的国际、国内及省内各种政治形势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介绍他人对此的主张、建议、评价等,并用浅显的语言向读者传达爱国情感。尤为重要的是,该刊设有“仇货展览会专号”,集中向民众灌输抵制日货、抗日救国的爱国意识,载文包括《抵制日货的方法和途径》、《仇货展览会的使命》等。

(三)民教理论与实践讨论方面

主要阐发民众教育的对象、范围、功能,并及时刊登民众教育实施的情况以供热心人士了解并提出宝贵意见。如《民众教育是什么》《全国实施民众教育的概况》《云南近三年来对于民众教育的规划与实施》《如何建立民众教育的理论》等。此外,民教实验区专号专门介绍实验区推广民众教育的情况及经验教训,其中还集中介绍了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莲德实验区的施教情况。

三、社会影响与学术价值

(一)主要社会影响

《民众生活》发行以后收效良好,在赢得民众的关注和支持的同时,也基本达到了编者创办该刊的目的。据《云南民众教育》记载:“如像图书馆问题、婚姻问题、破除迷信专号、天足运动专号、简约问题等各专号,一经出版,不日即销售一空。又如通讯栏的解答,不管是婚姻方面、职业方面、日常事务方面以至医药卫生方面,都得到各地民众的深切注意与信仰。”

(二)学术价值

《云南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概览》一书在介绍该刊时指出:“本刊为适应云南学界环境,提高学术空气起见,绝对公开,不拘一格。来稿不论出于何人,均尽量设法刊载,使成为云南学界喉舌,并为与国内外人士交换知识之资。”值得肯定的是,该刊鼓励各界踊跃投稿的做法不仅因此获得很多颇具学术价值的文章,也活跃了学术界气氛,从而为当时甚至当今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时任昆华民众教育馆馆长的陈玉科也在《民众生活》的发刊词中说:“以本省情形论,今日论坛上的空疏浅薄,学术研究上的沉闷无聊,个人学识上的感觉缺乏恐慌,乃至政治上经济上种种压迫刺激,造成了一个精神上的窒息,随在呈现一种颓废、驰懈、苟安、消极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谓之‘民族的慢性自杀’。若任其持续推行,影响于社会文化的衰落,必匪浅鲜。而在智识上求充实,理论上寻出路,精神上求慰安,实为根本上最善的解脱法。同人除发起组织读书会,藉以提高读书兴趣,促进读书效率之外,更发行本刊,以作交换心得,砥砺学术之用,区区之意,即在于斯。”由此可见,《民众生活》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改善云南学术界环境,促进云南学术研究的发展。

结语:《民众生活》的发行是与民国时期云南实施社会教育的情况及学术发展的情况紧密相连的,当时的省政府及教育厅通过该刊,不仅使云南普通民众得到思想上、生活上的教育和启迪,也使日益萧条的学术气氛得以改善和发展。所以,《民众生活》虽有不足之处,但其社会影响及学术价值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