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俐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阳第五小学,广东 惠州 516100)
引言:小学生正处于行为素质养成和德育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所以小学班主任应当对德育工作提高重视程度。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制订科学的德育工作目标,做到对小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充分尊重,积极关注每个学生的德育素质发展需求和情感发展需要,进而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情感教育手段是班主任不容忽视的,尤其是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更要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要积极关注班级里每位学生的情感特征,把学生利益作为德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具体来说,就是班主任要多关注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特征和情感特点,借助多种情感教育手段的科学应用,形成对学生情感素质发展的有效激励,最终实现学生情感素质和德育素质的有效培养。尤其是对于班级上的后进生,班主任在管理引导上更要倾注更多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班主任心目中以及班集体中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
例如,为了有效培养班级学生的团队精神,班主任要善于对学生进行评估和归类,重点关注那些存在交际障碍的学生,引导这些学生多参加班级集体活动,并在集体活动中互帮互助,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并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小学生年龄较小,不仅思想不够成熟,而且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相对欠缺,这意味着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缺乏良好的判断力,不能做到明辨是非。另外,小学生普遍有很强的模仿性,尤其喜欢模仿身边的人。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需要言传身教,同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用无形的精神力量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小学生在学校中接触最多的教师是班主任,所以班主任更需要发挥出自身的榜样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班主任一定要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用言传身教规范学生的在校行为。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应使用文明的教学语言,不爆粗口,不用侮辱性语言对待学生。同时,班主任作为教师之首,其着装需要大方得体,这样才不会喧宾夺主,同时给学生以庄严感。而且班主任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必须稳重端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教师的身份。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需要以平和之心、平等之姿面对学生,这样才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其次,班主任要充分了解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发掘其闪光的特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这样既能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又能在不知不觉中解决很多管理弊端。
德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存在和其他学科教育同样的问题,就是太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及班主任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只是死板地讲授理论,忽略了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感受,导致学生对德育内容的不理解且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班主任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问题创新教学方式,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加授课趣味性,通过播放一些德育视频,或者有趣简单的德育题材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何为道德素养、具体体现有哪些、怎么做才能成为有道德素养的人,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班主任还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有目标地进行针对性教学,学生也能更快更好地理解并践行道德内容。
班主任有多种途径实施德育,其中最有效的莫过于主题班会。德育绝不等同于说教,而是一种与常规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类型,因为它看重的是学生心灵的改变。但是心灵的改变和成绩的改变相比,明显后者更容易实现。因为只要掌握了良好的方法,提高成绩并不是难事。但是想要改变一个学生的心灵,需要长时间坚持。而班会恰恰是一个对学生心灵产生影响的平台。只要积极地利用班会普及德育,就能提高德育的效果。
既然是主题班会,自然会有不同的主题,这些主题为教师提供了发挥的余地。当教师希望实现某种特定的德育目的,就可以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教师可以开展头脑风暴,让学生彼此之间沟通交流,激发与交换更具价值的观点;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的书籍,并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主题活动;有的学生在平日喜欢随手扔垃圾,不注重班级环境,教师就可以开展“文明伴我行,环境靠大家”的主题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将这些不文明现象以幽默小品的形式在班上呈现,用情景喜剧的方式教育每一个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一开始学生看得非常开心,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但是学生发现这些小品反映的都是班级中常见的不文明现象或者自己曾经下意识做出的不文明行为时,内心充满了羞愧。正因如此,在主题班会结束后,班上的不文明现象减少了很多,尤其是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由此可见,主题活动是一个重要的德育途径,将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学生的行为表现。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主题活动必不可少,因为它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德育不是靠说教完成的,而是长时间地耐心坚持,靠一个又一个主题活动逐步实现的,必须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结论:总之,在小学班级的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和引导职能,对自身的教育角色进行准确定位,积极丰富德育的工作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积极构建师生关系和优秀的班级文化,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文化为载体,以情感为纽带,进而为小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