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2020-12-08 08:29:23黄保娜
魅力中国 2020年49期

黄保娜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特教学校,河北 保定 072150)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尤为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呢?

一、小学数学教师应牢记育人为本,树立大数学观

很多数学教师认为,讲好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十分注重讲,而学生则习惯于被动倾听、勤学苦练。但未来社会需要的数学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还要具备数学思想及实际应用能力。因此,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要牢记育人为本,树立大数学观,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努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自主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其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②注重挖掘课程资源。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与生活中的数学零距离接触,培养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提倡合作学习。合作交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合作交流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取长补短,吸收和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进一步发展自身的智力与非智力品质。

二、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完“分数加减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果园里的桃树占全部果树的1/3,梨树占全部果树的2/9,苹果树占全部果树的1/4,请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可多了,如:①桃树和梨树共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②桃树和苹果树共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③梨树和苹果树共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④三种树共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⑤桃树比梨树多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然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解决这些数学问题,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都能正确解答。

三、启发学生构建模型思想

所谓数学模型,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在做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都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而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解决“我家这个月用水8.5吨,每吨水1.75元,一共应缴水费多少元”这道题时,我先让学生说出两个信息分别表示什么。学生答出表示单价和数量。我又问:问题求什么?学生说出求总价。那我们可以建立什么模型呢?学生顺利答出“单价×数量=总价”,我顺势告诉学生,我们根据这个模型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再如:当解决“小华的体重是30.5千克,爸爸的体重是小华的2.4倍,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道题时,我都是先要求学生在观察、理解的基础上构建出“小华的体重×2.4倍=爸爸的体重”这个数学模型,再让学生接触模型进行解决。

四、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和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学生解题能力训练,忽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那些片面做法。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能力呢?在日常的课堂学习和交流中,小学生爱思考,爱表达。但是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对数学概念、法则等比较抽象的知识,就无法正确地用数学的语言和思维来增强认识。特别是低年段学生,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对于数学语言表达和思维扩展经验就更少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示范、渗透、指导各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数学思维的拓展,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教给学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后,引导学生能自主学习得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从而使数学语言表达和数学思维得到加强,这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任何一种表达方式的习得,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身建构的基础之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联想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同时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这样的建构。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数学语言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如教学这样一道例题:“出租车计费。出租车起步价是5元,2千米以后按每千米1.2元计费。我要去的地方离这儿有20千米,至少需要多少元?”我先引导学生运用“起步价=以1.2元计价的出租车费=一共要付的费用”解题后,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还可以怎样算?”学生的热情可高了,大家积极思考、热烈讨论,终于探索出“20千米都按1.2元算的计费+少算的2.6元=一共要付的费用”,学生的创新能力无形间得到了培养。

总之,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探索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开拓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