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德育品牌建设的误区和思考

2020-12-08 08:29:23陆欢天
魅力中国 2020年49期

陆欢天

(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开发区分校,江苏 南通 226000)

一、德育品牌建设的含义

所谓的品牌是指具有自己独特属性、价值、意义和内涵的、区别于其他的标志性特征,而学校德育品牌建设是以非物质对象为研究主体,以文化形式为主要载体,在明确德育品牌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实行有目的性的标准和规范。在整合学校德育要素和文化属性内涵方面,立足学校德育发展需要,经营集精神、行为于一体的相关文化事务,其内容主要包括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的培养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培养、集体主义意识的培养等。

二、德育品牌建设的意义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所谓树人,必先立德。德育品牌建设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涵发展的需要,是培养现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保障,也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手段。德育建设大方向于社会、国家培养德才兼备优质人才,小方向于学校、家庭培育具有中华美德公民。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优质、创新的德育品牌建设能够发挥区域引领示范作用,对学校总体文化改造起到良性创生作用,使学校成为真正的立德树人场所。

三、当前中小学德育品牌建设误区

(一)德育目标不明确

德育建设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目标,并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现实状况却是学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德育品牌建设上,可德育建设效果却差强人意,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学生进行德育建设教育时,没有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在做,却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二)德育教育缺乏整体配合

首先,家庭德育教育缺失。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和社会给予了学校教育更高的关注度,但与此同时,人们对教育责任的意识偏差也产生了,大多数家庭认为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和意义。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道德素质对孩子品德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德育教育的缺失是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之一。其次,科任教师忽视德育教育。大部分科任教师认为,德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科任教师只负责上好任课科目即可,导致学生接受的德育教育不全面、不连贯。

(三)教师忽视自身示范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许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认为自己是成年人,德育内容是用来约束学生的,所以只要自己在大方向上正确就可以了,不必遵守德育规范中的条条纲纲,没有以身为范,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加之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向师性比较强,导致学校德育教育效果不佳。

四、关于当前中小学德育品牌建设的思考

(一)明确德育品牌建设目标和计划

面向未来是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总要求,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各学校应立足实际,制定符合学生特征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阶段性计划,可使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遵守校风校纪、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学习意识;树立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坚定“为国读书”信念,做一个具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中小学生,使学校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二)完善家校德育教育机制

首先,学校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制定教学安排,并以学校教育为平台,开展亲子活动和相关讲座,使家长意识到德育教育在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明确家长责任,统一家校德育教育思想。其次,各学科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德育目标相互配合,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克服应试思想,协调完成德育品牌建设教学计划,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

(三)发挥教师楷模示范作用

“不因善小而不为 不因恶小而为之”。作为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首先要爱国守法,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小事做起,洁身自好,言行一致,不断学习深造,更新知识储备和结构,才能以无言的身教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熏陶。只有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高大起来,学生才会以之为榜样,才会使德育效果事半功倍。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只重知识教育而忽视品德教育,导致人才缺陷——有才无德现象层出不穷,因此,中小学必须立足实际,从小抓起,树立德育为先意识,把德育培养作为工作中心,构建学校道德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