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英
(江西省南昌县莲塘一小,江西 南昌 330200)
小学生受年龄的影响,表达能力比较低,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重点环节,对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认知与社交表达有着积极作用,所以很多语文教师会将教学重心放在阅读教学上。提问是检验阅读教学成效的方法之一,教师通过提问可以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学习情况,除此之外,当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听讲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提问活跃课堂氛围。总而言之,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提高阅读教学提问技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教学要求也越来越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并主张通过二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不同思想和主张能够在碰撞的过程中激起火花,从而使学生和教师都能得到自我知识的增长,这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提问。因此,教师必须对提问的方法和时间做出更加科学的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几点内容:首先,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掌握所有该掌握的知识,教师的提问内容就需要严格按照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在提问的环节中彰显出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其次,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按照问题的难易来排序,能够根据每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掌握状况进行恰当的提问。另外,教师在提问的问题设计方面还应该遵循多样化的原则,避免因为提问问题类型的单一让学生产生回答的厌倦感,只有让学生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思维进步的重要目的。
整体性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会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能够综合处理问题的重要能力,这也就意味着教师提问所涉及的内容应该是能够统领整个课堂知识内容的问题。提问内容在注重整体性的同时还应该兼顾启发性,即所提问题应该是具体的和实在的,不能让问题的模糊妨碍学生的思考方向。同时,问题的设问也不应该全部集中于某一个重难点上,提问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并能够通过提问的问题,把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还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
从小学语文的课文目录上来看,大多数文章都是以写作对象和中心内容进行命名的,所以多数文章的题目就是了解文章中心内容的关键点,正是通过对题目名词的观察来对文章大体描述的内容进行猜测,这就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描写进行下一步的思考和分析。文章的关键内容也可以被称为文章的点睛之笔,只有紧紧把握文章的题眼来分析全文内容,才能达到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难发现,很多文章在内容的安排方面有多次出现的现象,而这些反复出现的字或者语句大多能够起到对于某种情绪或表达主题的强调作用。这些重复的字词和语句经常是散落在文章当中各处,同时也是多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忽略掉的。因此,只有通过教师提问的引导方式,才能真正地引导学生对这些重复内容的关注和思考。比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节课内容时,“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且在多个地方形成呼应,所以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文中会出现三次类似的语句呢?作者这样写是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文中这样写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问题的引领会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在潜心阅读文章的同时,也会沉浸在这对父子之间的伟大爱意之中,通过文章的描写,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对父子之间对于诺言和信念的坚持。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尤其是学生在接触新课文时会对旧的知识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教师就需要合理设计问题,避免学生产生思维混乱。例如在阅读《伯牙绝弦》之前,对“知音”的理解是好朋友,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完之后再让学生体会“知音”与“朋友”的区别,通过俞伯牙摔琴来了解知音更侧重于了解自己的人,如果在阅读前进行提问的话,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一定混乱。在学生了解知音的定义后,教师再提问:“伯牙为何要摔琴?”通过这个问题深化课文主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伯牙摔琴谢知音”的看法,如果换成自己会怎么做?教师在学生不同情感状态设计不同的问题,从而层层递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课堂的优化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过程,其根本目标也是面向广大学生、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式。而优化课堂的提问则是课堂高效率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明显的,它能够让学生对于问题的发现更加敏锐,在生活或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具有回答问题的勇气,并敢于提出自己具有独特性的见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做到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引导,积极贯彻和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原则,让教师教学的过程变为引导的过程,让学生充当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并能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地意识到学习的无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