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思琪
(江西省龙南市南亨乡中心小学,江西 龙南 341700)
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更好地进行小学美术教学,就要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创作和带学生亲近大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得美术的灵感这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最有成效。
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一幅美术作品,往往是先对该作品的外在美产生了视觉上的巨大冲击,然后再通过了解创作背景或作者的经历等发掘出作品的内在美,内在美打动、感染了学生,使学生欣然接受。因此,小学生美术培养要在欣赏美中去实践。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美术“影子的游戏”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给学生播放皮影戏,皮影戏是充满乐趣的艺术表演,学生们自然会觉得好玩又有趣,就激发了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还可以跟学生们玩手势影子的游戏,看看哪个学生能通过手势摆出更多的小动物的影子。通过这两种办法都能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欣赏美术艺术,能很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对本次美术课的兴趣。再比如,在教学五年级美术“静物写生”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名家作品,然后再告诉学生梵高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等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欣赏作品、了解作品。以梵高的《麦田乌鸦》为例,教师在给学生欣赏这幅画作之后,可以给学生普及与梵高的相关知识,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梵高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在梵高待在法国亚尔的那段时间,发展已臻成熟。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在他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其中《麦田乌鸦》是梵高去世前最后一幅画。麦田是梵高最喜欢的地方,乌鸦是“报忧鸟”,表达了梵高临死前的心情。通过对作者经历和创作背景的介绍,能够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一个人如果做一件事被鼓励被觉得做得好,那么那个人就会对那件事有更高的兴趣。小学生的美术作品都往往缺乏技巧,却充满纯真。面对一幅幅幼稚纯真的作品,教师应该采取鼓励态度,哪怕是一个局部的亮点,也不要吝啬自己赞扬的语言。常言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鼓励性教学在激发学生美术兴趣方面有很大的意义。
实践证明,美术技能、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得很快的学生往往都经常得到教师的表扬。我的班上曾经有一位学生,在上美术课时对我在课堂上展示的画作十分感兴趣,会认真地听我讲课,但是,一旦到了自己动手做美术作业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我问他是不是不喜欢美术,他告诉我说不是不喜欢,就是觉得自己没有天赋,也就提不起什么兴趣了。我告诉他,只要他用心地去做,一定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之后,就能发现这位同学的美术作业虽然没有非常精美,但是创意十足,比如在点评“夸张的脸”这一课的美术作业时,我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的画,他画的脸是将一位生气的人的眉毛和嘴巴处进行夸张,乍一看不修边幅,仔细瞧瞧却觉得很是生动形象。从此之后,这位同学对美术渐渐充满兴趣,在优秀的美术作业中也时常见到他的作品的影子。由此可见,鼓励性教学对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且实施简单,适合教师广泛使用。
美术作品都是反映生活的产物,小学美术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将学生带到大自然当中激发学生的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灵感。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写意动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到动物园里参观,一边观察小动物,学生一边对着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画画。在观察时,可以观察不同小动物在做不同事情时的动作和状态,甚至可以通过给小动物投喂吃食让小动物运动等来观察小动物的形态。这样的美术课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不仅有利于学生亲近大自然,还有利于借着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来进行美术创作,从而转变成对美术的喜爱,实现对小学生美术的兴趣培养。其结果往往是学生们都观察得十分认真,画出来的作品丰富多彩,极具特色。这样的美术课,学生的兴趣点很多,学到了比课堂上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一堂特殊的美术课。
总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美术教育放在第一位,他认为“没有审美的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而教师若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美术教育,就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教师通过上述三种方式,就能很好地对学生的美术兴趣进行培养,当然还可以有别的方法值得教师们慢慢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