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玉蓉
(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学,重庆 404300)
分析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只要冷静客观地看待现状及问题,积极作为,改进方法策略,突出对“学”的关注,便能推动集体备课增质提效。
第一阶段:设置问卷调查,同时开展教育教学指导专家座谈(学校坚持为初高中各主要学科配置已退休的教育教学专家,如特级教师等,前来随堂听课、跟踪指导),更广泛地了解集体备课的现状,更细致地思考学校举措。
第二阶段:抓骨干教师队伍,加强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培训,如集体备课校本要求“十年回头看”等系列培训活动。组织集体备课开展较好的备课组组长进行“命题作文”式经验分享,如“关注学生需求,追求更有效的集体备课”“以考情反馈学情,指导教育教学”。以活动提升重视程度,凝聚共识。
第三阶段:在学校一年一度的教育研讨会(全国10余省份千余名同行参与)、年度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中,突出“追求基于学生需求的教育”这一主题,将以生为本的集体备课推向深入。
某乡村中学坚守“着眼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三体”教育思想,提倡“以人为本,重在发展”,这些都是推动“以生为本”集体备课工作的文化基础。
我校目前高中各年级有三个班型,根据学习成绩及特长发展大体分为A、B、C三个层次,人数比例约为1:1:2,层次之间有一定的成绩差距,学情差异显著。以数学单科来看,A层次与B层次相差10分左右,B层次与C层次差距20分左右。近年实践中,备课组注重班型差异分析,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通过集体备课形成针对班型特点的不同的教法、学法。
1.新知讲授中,C层次班级会突出问题串的脚手架作用,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一步步引
导学生加深理解。A、B层次班级同样重视问题串设计,但会更多地设置有挑战性的问题,同时在课堂上引入自主阅读教材的环节,提升阅读理解能力,A层次班级还提供课外阅读拓展资料。
2.例题讲解中,C层次班级注重过手练习,控制题目总量
分派上台板演、全班展示、小组讲解的个性化任务,尤其突出过手落实,A、B层次的班级提出课堂练习“既快又准”的要求,要求学生会针对典型问题进行拓展、变式,A层次班级学生还要参与到问题的改编中来,培养融会贯通的能力。
3.章末小节中,C层次班级先以知识点填空的方式回顾本章知识,再由教师串讲重难点
A、B层次班级则重于章末复习课前布置任务,学生绘制个性化的本章知识思维导图,标注易错点,且要在课堂上重点分享对本章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之理解。
在新生入学的初高衔接阶段、文理分科后的调整适应阶段、高二学生进入一轮复习前的准高三阶段、高三年级二三轮复习阶段,学情的不同均使得不同班型的着力点呈现出明显差异。撰写本文时,高二年级即将进行为期1个多月的零诊复习,本文以此阶段为例具体说明。
零诊复习开始前,备课组便通过集体备课对不同层次班级的侧重点定调。由于学情差异显著,1个多月的时间,不同班型学生的奋斗目标有所区别:C层次班级重在概念公式之梳理,以及四个中低档解答题考点的定时计算训练;A、B层次班级要形成几个重要章节的知识体系,接触部分综合性强的题目;A层次班级加强解析几何和函数导数这两个较难板块的课时比例,帮助这一学生群体突破难点。
考试是学习效果的反馈。按题型不同、知识点所属章节不同,分类数据统计是每个班型都需要完成的工作。然而,进行成绩分析,不同班型还应当有个性化的分析维度和数据指标。
我校考试题的难度比例(易/中/难)通常是53:2,C层次班级着重分析易、中两档题目总得分(打破题型限制,甚至从压轴题中抽取第一问纳入分析),并且进行历次考试的纵向数据跟踪,A、B层次还要对“难”这一档题目的得分情况做细致分析,包括考生在哪种思想方法、解题技巧上相对欠缺,应进行相应的辅助练习。
试卷评讲中,不同班级侧重不同。因重要考试往往在周四、周五进行,学生可利用周末时间核对答案,并能在小组讨论群中解决较容易的错题。课堂评讲中,B、C层次班级重视基本题型的总结归纳和课堂同类题目定时演练,A层次班级则提出更高要求,根据学生表现出的疑难,设置迁移性的微专题。因此,不同班级用于评讲的课时,也会有些许差异。
在高中阶段,学生数理化学习容易拉开差距。各年级协调时间,针对三门学科开展“分层推进”。学生在三门课中选择自己需要提高的两门,根据成绩分入两个层次的班级。备课组在集体备课中要对分层推进进行专门研究。
1.设置不同专题
以高一下期为例,较优层次的学生学习的专题综合性更强,包括“研究三角函数的一般函数性质”“与数列有关的不等式问题”“体会三角、向量在其他章节中的工具作用”等。另一层次的专题重在基础,包括“熟悉问题模型,活用三角公式”“等差、等比数列的比较”等。
2.授课模式不同
较优层次班级授课有更多的师生对话,还会设置更多的讨论环节,学生分成每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后老师还要收取每组讨论的总结性文字。另一层次重在落实,常使用“4位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为他们纠错、补充、优化或‘点赞亮点’”的授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