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沙沙
(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四小学,江西 南昌 330200)
语文阅读教学理答行为指的是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选择合适的理答类型并运用科学的理答方式对学生一种针对性、启发性、有效性、个性化的评价与反馈,最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学习能力。语文阅读教学理答分为言语理答与非言语理答,以言语理答为主。言语理答又包含诊断性理答、发展性理答、激励性理答、目标性理答这四种理答类型,这四种类型中又具体分为肯定、否定、表扬等多种类型。
高质量的理答非常重要。首先,有利于提升小学教学问答的实效性。教学问答按照前后顺序分为提问、候答、叫答、理答四个部分,教学问答始于提问,终于理答。有针对性、情感性的理答行为是对学生关于文本理解的一种恰当反馈,这种反馈作为教学问答的收尾环节,是高质量教学问答的重要保障,高质量的教学问答又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其次,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教学的理答行为是教师对于学生文本理解的一种评价,高质量的理答行为往往具有针对性、精准性、情感性等特点,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赏识”学生的阅读思考、阅读感受。再次,有利于帮助新手教师教学能力的成长。理答行为是课堂节奏掌控能力的重要体现,新手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理答行为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其教学质量,熟手教师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跳出既往经验与传统课堂的束缚,所以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提升理答行为的质量有利于帮助教师的教学能力成长。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答质量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的实现,教师要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去了解、学习、运用这些理答技巧,通过提高理答质量从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让课堂更加充满智慧与色彩。
理答行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一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忽视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课堂理答的情境性与生成性被忽略,理答没有深度”,存在着理答意识相对淡薄、理答技巧运用不足、理答质量有待提高等方面的问题。
第一,理答意识相对淡薄。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感受往往是被忽视的,教师与学生往往处于二元对立的教学逻辑中,学生处于客体地位,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作为主体地位的教师往往比较关注教学目标的快速实现,课堂常表现出“重问轻答”的现象。也就是说,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也往往比较关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问题,对于理答的意识比较淡薄,甚至很多教师并不清楚理答的具体内涵与要求。不能很好对问答过程进行把控,甚至出现代替学生回答来缓解尴尬的现象,剥夺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地位,这些都会影响到理答行为的质量,进而降低课堂问答的质量。当课堂问答不理想的时候,教师也常从问题是不是太难以及学生分析能力不够的角度考虑,而忽视了教师理答方式没有取得效果这一重要的原因。
第二,理答技巧运用不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理答行为不够科学、理答技巧运用不足。一方面,理答种类单一。教师经常使用判断性理答,其中肯定式理答占比极高,而使用追问、转问、引答等理答类型的比例较低,这种简单而缺乏针对性的激励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的迷茫,虽然起到了烘托课堂气氛的作用,但是却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损害。另一方面,理答语言单调。教师在阅读教学的理答行为中理答语言的使用相对单调,比如在进行判断式理答时高频使用“对”、“不对”、“错”这种反馈,而在表达鼓励时,常用“你真棒”、“真聪明”、“很好”、“好”、“不错”等语言,这些单调、刻板、千篇一律的理答语言发挥不了理答的价值,不能让学生得到恰当的反馈,减弱了学生的获得感。
第三,理答质量有待提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理答质量有待提高,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理答的重要性并且付诸于实践,但由于理答经验的限制,即使是熟手教师也会“对学生答案的合理之处理解不到位,理答行为往往是凭借经验随机产生,对文本多样化的解读效果不佳。”教师理答行为整体的质量有待提高。四种理答行为有其使用的特定环境,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景予以选择。
基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答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内在原因,结合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从重视理答预设,增强教师理答意识、拓宽理答视角,科学运用理答技巧以及注重理答反思,提升理答实际效果等三个方面优化理答策略。
首先,重视理答预设,增强教师理答意识。在课前备课环节,教师要尽可能全面、充分预设阅读教学问答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预设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还要预设学生的不足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教师的教学观念要“以生为本”开展教育实践,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还要强化“教学对话”的思维,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实现师生互动对话。教师只有转变了教育观念,强化了理答意识,才可能真正重视理答行为。
其次,拓宽理答视角,科学运用理答技巧。教师需要充分研究理答理论,拓宽理答视角,进行理答行为的时候要科学运用理答技巧。比如,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境选择相应的理答类型,同时适当使用非言语性理答技巧。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理答的时机。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理解,提升理答的针对性与及时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不断丰富理答语言。通过长期课程观察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理答语言,提高理答语言的针对性,最终解决语言程式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