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2020-12-08 08:29:23张喆
魅力中国 2020年49期

张喆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一、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理念

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钝化的局面,只进行细微末节修补是不够的,要树立符合“微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理念。其次,要主动获取和消化信息。“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主体呈网状分布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也必须要打破单向的模式,教与学不再是单向的活动,而是一种相对的信息传播过程,作为教师必须承认和接受这一点,所谓“教学相长”,教师也能够从微媒体环境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再次,教师要形成“微时代”信息共同体理念。“微环境”的信息来源是普遍的,获取信息几乎是同时的,因此,教师传统的信息获取优势变得微乎其微。教师要注重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在第一时间能够做出正确反应,要与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能够迅速、及时、准确的建立意见统一,甚至引导“意见领袖”的立场和观点。

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体系

进入“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还在于立德树人,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改变,“三个面向”更是强化了适应“微时代”的基本要求,因而,必须构建符合这一要求的工作体系。首先,对原有的职能进行完善。对原有的工作进行梳理,进一步抽象和分离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对其有效性进行强化,既集中了力量,又精简了原有的体系,同时节省了资源。其次,建立符合“微环境”发展要求的工作体制机制。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舆情监控机制。要能够及时准确的捕捉信息,并进行必要的分析处理,尤其是域内和校内信息,只有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才能有时间控制不良信息的影响范围和作用效果。因此,应该建立起一定的应激反应机制,先将影响控制在一定程度内,再针对性的进行处理,这对于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维护是非常必要的。再次,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当前的工作主要是以线下实体机构和人员为主,结合部分线上窗口来进行工作。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制机制不能完全靠线下工作机制来支撑,线上机制就是完全由虚拟环境产生和发生作用,应该是全天候存在的,人员也是“微生活”中一直存在的线上主体,这样才能适应“微时代”信息传播和阻断工作的需要,产生预期的效果。线上线下相结合主要是虚拟与现实,实体与网络这一基本概念上的结合,实际效果和工作目标上的统一,相互的基本规则之间并不交叉。

三、完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首先是评价体系要客观。“微时代”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评价都需要从“微时代”的特征出发进行客观评价。不能用实体标准评价虚拟环境和虚拟事实,也不能用现实规则去规范网络行为。“微行为”的判定应当从信息来源的环境特征出发,广泛从“微环境”着手去验证,从对“微环境”的影响着手评价该信息或者该行为产生的影响。其次是评价体系体现公正原则。“微时代”信息传播的主体具有多样性,其信息传播的路径是网状的,交叉的,因此处在信息网络中的个体都有权对信息本身进行评价,不存在谁具有绝对的优先权,也不存在谁的评价带有天然的优先权,网络ID的层级都是相当的,价值观念的输出,从输出个体的存在来看是没有分别的,因而为了保证“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很好契合于时代特征,就必须依照网络前提来进行评价,就是只谈观点,不谈出身,这样产生的信息评价和教育评价才是符合网络一般价值取向的,公正的评价。当然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建立是有前提的,就是从国家的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出发,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要求出发,对不良价值坚决抵制,对外来不良价值的侵袭坚决抵制。

四、建立动态工作机制

当前网络环境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传统信息传播的速度,每时每刻都有可能产生颠覆性的信息变化,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按程序进行工作,存在相当的滞后性,因此“微时代”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动态管理和工作的能力,这一机制的建立能够依据变化主动完成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首先,对舆论热点变化要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微时代”下,一条简单的信息就有可能引发共鸣,并形成浪潮进行传播,这一影响就有可能产生辐射性的影响。动态工作机制本身就应该依据确定的标准,及时判定信息浪潮并做出反应,而不是每当产生影响之后再针对性的研究,再进行处置。其次,对网络思潮变化能够做出研判。“微时代”下,每个信息传播的主体都有权利和能力进行思想的输出,而且在公开的网络环境中对他人产生影响,而一旦具有相同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个体在信息传播上实现共鸣,就不可避免的形成浪潮式的冲击,有时可能是一波未平却一波又起,如果是不良思潮的冲击,势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影响,因而,需要在其思潮形成的阶段就能够进行研判,哪怕不能形成针对性的动作,但对其发展趋势和途径进行研判也会对未来应对产生积极的效果。再次,对网络语言能够及时理解和应用。“微时代”下信息传播一定依靠网络语言,而这种语言不是我们日常交流所用的语言,信息传播者可以从自身需要出发创造语言,并且通过这种语言进行价值输出。如果不能及时掌握这些新鲜词汇,就很难明白传播者的真正意图,因而应该建立有效机制,及时补充完善网络语言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