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荣
(怀安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河北 张家口 076150)
引言: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很多学校已经将多媒体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以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化学与其它学科有所不同,需要学生能够将化学公式与化学反应相结合,对化学变化进行推理论证。由于初中生刚开始接触这门学科,有些知识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这时就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初中化学来说,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结合教材向学生讲述化学公式和化学反应,他们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化学理论,这样的方式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会在心理形成化学很难的印象,从而出现偏科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在备课期间借助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然后结合教材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将总结后的想法呈现在ppt上,再穿插相关的视频进行解释,在课堂上通过flash播放出来。例如,当教师讲到“物质构成的奥秘”,学生很难直接理解原子和分子是什么东西?在现实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学习分子和原子的意义是什么等这些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一一进行答疑解惑,将原子和分子的相关资料以及化学反应整理出来制作成ppt,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组成结构,化难为易,帮助他们更好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以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将教材上的知识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通过板书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或者让学生直接参考教材进行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地位,思维只能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走,在课堂上基本没有任何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单一,这样固定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倦,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不能与教师积极进行配合,课堂气氛低沉,不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影响教学进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特征,利用他们喜欢新鲜事物这一特性,结合教材在互联网上下载相关资料,搭配一些色彩艳丽的视频和图画,然后根据课堂有序播放。例如,当教师讲到“碳和碳的氧化物”时,可以在网上查找碳的组成结构和反应过程等相关视频,搭配上自己的总结制作成ppt,在课堂上播放出来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沟通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课程参与度,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对于初中化学的教材来说,安排的实验讲解过程和实验步骤都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这样的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但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引导他们用不同的器材进行化学实验,记录实验步骤,分析化学反应,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化学知识,使得其在做题和实际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但是学校的实验器材是有限的,对于那些需要用到其它设备,或者珍贵化学试剂的实验来说,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相关资料,将不同的实验步骤和实验反应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呈现的实验过程总结化学反应的相关规律,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例如,当教师讲到“酸和碱”时,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一些基本酸碱实验,引导他们将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设备、化学反应过程、化学反应结果详细记录下来,然后在ppt上播放其它酸碱中和反应,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对比总结酸碱的反应规律,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束语:综上所述,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将多媒体引入到化学教学当中,帮助学生解决化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积极与教师进行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多种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完成新课改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