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蜜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幼儿园,江西 抚州 344700)
引言:美育是教育新形势下一大教学趋势,由于幼儿的身心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因此美育也成了幼儿园教育体系中的重点环节,教师需要通过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全方位教育,保证幼儿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教师也要组织的各项审美活动中渗透民族精神,帮助幼儿形成民族意识,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民族服饰文化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其中蕴藏着大量的教育资源,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服饰文化展现出有独特时代特征的人文思想,因此我们可以明确一个理念,民族服饰审美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人们视觉感官的满足,更是传承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因为民族服饰文化中包括大量文学、艺术、地理、历史等领域的内容,因此幼儿园在进行民族服饰审美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他们对未知领域、未知事物的认知能力,此外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会不断向幼儿呈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想理念,促使幼儿形成民族精神,对于现代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1]。
幼儿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初步的审美情趣,他们习惯性地认为审美即是对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日常基础的人事物外部特征的判断和认知,但是由于思维发达,幼儿的审美想象极为活跃,教师在组织手工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好幼儿这一思想特征,选择最适合提升他们视觉艺术领悟和认知的教学内容,在《彩泥塑像》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服饰作为主要欣赏目标,让幼儿通过对泥塑大小、着色的观察思考塑型者想要通过作品传递的艺术语言,再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去还原民族故事,以这样的方式来提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让幼儿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最终在兴趣的基础上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色,达到提升审美能力的目标。除此之外因为学习内容和幼儿的审美心理相符,所以他们会主动地表达自身对民族服饰的认知和感情,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美的表现力都会明显升高,教学效果也随之增强[2]。
在确认教学内容后教师也要根据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的个性特征设定活动目标,首先大班幼儿在对一件客观事物进行主观判断时都习惯观察外部明显特征,在产生直观感受后再去对事物内部属性进行深入额探析,这样的特点导致幼儿在思维创新能力强且对美有明显追求的情况下对美的理解产生偏差,因此教师要在进行民族服饰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维度去参与活动。教师应在《彩泥塑像》活动中设置三个教学目标:第一让幼儿了解各民族的代表性服饰;第二要求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对民族形象的理解去塑造彩泥塑像;第三了解民族文化,深刻体会民族文化展现出的魅力。
首先在活动开始时教师需要为幼儿详细介绍各民族服装在款式设计、颜色搭配上的特点,然后再说明各个独特装饰和团对于不同民族人民而言不一样的意义,促进幼儿人文精神的产生。其次教师需要组织实践活动,指导幼儿使用搓、揉、压、团的方法自己动手制作泥塑,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的大胆想象对泥塑上色,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对民族形象特征的理解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都在升高,从而实现基本教学目标[3]。最后,教师可以将民族服饰审美教育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将彩泥塑像作为媒介,让幼儿通过回忆生活中的艺术节、电视中的文艺演出来表达自己对民族服饰文化的理解,产生民族意识、国家意识,通过服饰审美产生民族认同感,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教师在组织《彩泥塑像》活动时还要遵循以下三点原则:一尊重个人审美特点、尊重审美异同,因为成长环境、接受的教育不同每个幼儿都有独立的审美观念,教师在活动中要尊重幼儿个性的发展,接纳多元思想才能提升审美教育的有效性;二降低对幼儿审美表现的要求,由于年龄过小,幼儿的很多思想都不够成熟,即便是接受教育后对事物的认知也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应该怀着理解和包容的态度降低审美表现标准;三充分激发幼儿想象力,为幼儿提供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在放松状态下展现出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提升创造力。
综上所述,现阶段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十分重视,幼儿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一机遇,在明确民族服饰审美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在班内组织多样性活动,利用民族服饰中抽象化的图像与大胆的色彩搭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幼儿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提升他们对美的认知能力,同时也能传递民族精神,让民族文化真正走进现代少年儿童的生活,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