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桦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校,四川 成都 610100)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点攻克学习难关,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研究解决地理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使学生树立地理学习意识,产生浓郁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要想引导学生应用研究能力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难题,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调用脑海中储藏的各类知识点,如此才能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在问题探索过程中,学生才能梳理知识点,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吸收,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提高学习效率。
教育的实质不仅仅是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地理属于实践类课程,因此,教师应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效融合,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当前大部分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仍机械地为学生讲解地理理论知识,并未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机械地摘抄概念,无法提升地理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确保班内学生学习水平的整体提高。但是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班内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此时,教师必须一视同仁,既要关心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也应当了解学生的近阶段发展情况。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探索,可以为学生筛选具有典型意义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探究,通过实验结论及论证等各项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增强其学科核心素养。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首先,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元需求,鼓励学生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并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及质疑精神。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中有效解决地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并未完善,他们在学习中可能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在学生研究较为复杂的地理问题时,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先分析
主要问题,再进行逐一突破,从而有效解决复杂的地理问题。
教师只有增强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持续探究意识,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思考。但是要培养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和思索,在掌握基础的地理专业知识后,再进行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教学“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这节内容时,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再让学生收集地理数据,展开地理猜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帮助学生了解未来的学习发展方向,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地理教师应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索精神。但是部分学生经常找不到研究主题,所以教师在为学生布置研究主题时,必须凸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使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课题研究。但是如何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感兴趣和缺乏的知识点。对于这一情况,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首先要了解素质教育的要求,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知识,同时鼓励学生站在宏观的角度思考研究问题,分析研究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当前地理书本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将所学到的书本知识与日常的生活经验有效融合,积极探索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地理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实践状态及学习能力,通过采用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将实践环节和科研活动有效融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研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科学探究地理知识的重要方式,通过观察,学生能够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拓宽第二课堂。学生在观察实践过程中,能够对图表材料和地图知识进行分析,了解图文资料的要求及内涵,从而获得感性素材。高中地理教材主要是以图表教学为中心,因此对各类图表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直观的图表材料,潜移默化地将丰富的地理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自主地收集与地理信息相关的数据和资料。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学习,通过研究学习使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同时,教师应创造出与学术研究相类似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思考并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