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艳
(湖北省秭归县第二幼儿园,湖北 秭归 443600)
行为由思想支配。前几年非主流文化渗透学校,在少儿中表现出不良世俗甚至庸俗化现象,其根基就是少数幼儿在幼儿时期缺乏自我完善要求,从而产生叛逆、偏执、浮躁心理。因此,培养幼儿产生良好行为,应该首先以提高幼儿思想道德素质为前提,让幼儿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帮助幼儿心理强大起来。而将行为培养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幼儿和教师都应提倡集体和社会约束个人行为,通过个人行为带动影响集体、集体影响和带动个人的方式,营造良好教学环境氛围。
德育教育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幼儿的认知容易出现偏差,相当一部分幼儿在班内搞破坏,遭到幼儿与教师的共同反对。当教师与这部分幼儿谈话时,幼儿虽认识到自身错误,但到关键时刻仍然不能控制自己。因此,教师应留意幼儿中存在的不良习惯,针对实际情况,利用每周“园地小课堂”向幼儿阐述不良习惯的负面影响和对个人成长的危害因素,然后在园地内开展大讨论,提高幼儿认知,分别提出如何杜绝不良习惯产生的具体措施。为监督落实这些具体措施,可分发给值班教师每人一本笔记本,将每天幼儿生活中发生的好人好事以及出现不规范行为的人或者不规范行为全部统一记录,每周开“园地小活动”汇总,按学校幼儿行为规范条例进行考评,在“园地小活动”上公布对于本周行为不规范典型人物,让其反思,查找为题原因,制定改进方法,再由其他幼儿对此事评论。既教育本人又教育大家,形成互相监督、自我控制的良好课堂氛围,铲除不良习惯的土壤,使具有不规范行为的幼儿强化规范自身,久而久之改掉不良习惯。
尽管教师每天都会重复讲解学校规范,希望每个幼儿都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但仍有一部分幼儿受社会不良风气冲击,出现错误思想行为,为改掉幼儿某种不全面正确、甚至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可参考以下案例:班级有幼儿举止任性、野蛮、不爱听话、上课总是做小动作;还有部分幼儿将课堂捣乱解读为好玩,将尊重教师解读为惧怕教师;更有幼儿受家庭不良风气影响,滋生“德育不值一提,智育才是王道”的思想。因此,教师应迅速、及时、全面跟进幼儿思想动态,特别对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随时跟踪调查,分析后进原因,对症下药。通过观看健康高雅视频、赏析优美歌曲、正面交心、导向扶志,参加有益文体娱乐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及时改掉其错误言行,将不好的行为消灭在起始阶段。针对幼儿思想反复的特征,不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恨铁不成钢,应该耐心细致、恒久长远、坚持不懈地进行转变工作。
家长在饮食起居、待人接物方面,在思想意识和行为特点,都潜移默化地对幼儿具有影响。家长和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重视家园密切合作。具体原因如下:a.家长了解幼儿在家庭中行为表现、兴趣和爱好,其行为习惯受家庭环境影响。b.教给家长正确教育方法,虚心听取家长意见,争取家长与学校教师工作相配合,苛求家庭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要求和方法。教师与家长经常联系过程中可寻找幼儿行为习惯形成原因,以便就这一情况适时采取具体措施。目前人民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比较关注幼儿吃、穿方面,对幼儿成长过程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却有所忽视。例如,有些家长教育孩子:“谁打你要打回去”“别人撕你的书也要撕回去”。就这些现象,教师可采取召开家长会交流家教理念,或创办德育模块板书教育理念等教育策略,改变家长思想观念。从唆使幼儿打闹到教育幼儿团结友爱,从一味满足幼儿不合理要求到帮助幼儿主动纠正不良行为。
综上所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需要有一定过程,包括提高认知—培养情感—训练行为—形成习惯。对幼儿德育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练之以行、持之以恒。根据情况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细致分析引导,促进幼儿技能、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全面发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教师要立模范,严格要求自己;家园要密切配合,必须遵循从易到难原则,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贯彻落实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全方位、多渠道开展一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