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及其路径选择

2020-12-08 08:29:23林宏瑾
魅力中国 2020年49期

林宏瑾

(辽宁何氏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3)

在新课改背景下,美术教育也致力于教学改革。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校美术教学要求学生除了具备美术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审美素养,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和欣赏美,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教师在高校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高校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探究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美术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美术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有效方式。过去,部分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教师、家长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注重升学考试科目,忽视了美术的价值,以致一些学生在审美能力上存在缺失。如今,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不仅能够加强美育的功效,而且能让学生利用艺术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通过眼睛发现身边的美,在绘画、摄影等审美过程中提高审美品位与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以辩证思维方式思考和分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美术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以观察或临摹优秀美术作品为主,并逐渐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美术素养。美术教师要丰富和扩展学生的美术常识,在教学后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使其体会与领悟艺术的真谛。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用美术的形式表达内心世界和生活感悟,进而在学习中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美术综合素养。

(三)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社会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就业市场的人才招聘方向。很多行业或企业急需兼具美术技能和美术素养的美术专业人才,这就要求美术专业人才不仅要拥有专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新媒体工作需要撰写文案,但目前的公众号推送文章、淘宝详情页等除了需要文案内容,还需要合理布局文字和图片,这就需要新媒体工作者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从而吸引人们关注。因此,创新能力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一种能力,可以为行业或企业注入创新活力。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可以弥补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缺陷,使其明确个人定位,提高就业竞争力,进而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高校美术创新教育的模式构建

(一)新的教学观念

目前,相当数量的美术教师教育观念还较落后,侧重技能的传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依然注重进行美术技法的教学与训练,而对有利于学生思维训练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程敷衍了事。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社会发展对美术人才的需求,形成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因此,高校美术教师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树立科学创新的教育思想,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而且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潜移默化感染学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新的教学目标

要使高校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更为显著,就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及自身办学特点,科学制订新的教学目标。首先强化学生的创造力训练,通过创造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性,提升大学生对创新教育的接受度。其次是制定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及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小目标。每节美术教学课都要制定小目标,而且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突破思想的禁锢,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三)新的教学模式

随着高校美术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美术教学存在着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的问题。因此,高校美术教育要在科学设计美术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优化美术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要着力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主观思维融入教学过程中,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趣味性、参与性,提升美术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教师特别需要重视美术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在对一些名画的展示与讲解中,教师不要过多地谈自己的见解,而是要采用教师提问学生答、学生提问教师答、学生提问学生答等各种讨论式教学方式,将问题留着给学生讨论,让学生从中获取创新灵感,学会思考。

总结: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明确创新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教师要意识到创新教育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整合学术资源,加强美术课程创新建设,丰富美术创新思维活动,强调开放式教学的价值,进而实现高校美术教学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