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2020-12-08 08:29:23李兰
魅力中国 2020年49期

李兰

(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湖坊乡湖坊小学,江西 抚州 344600)

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培养研究型、全能型人才。小学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更应该注重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所以老师应该更多地在课堂设置生活情景,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将课堂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将数学融于生活,从实际了解数学

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思维还未完全成熟,只是单纯地讲理论公式会难以理解,所以老师应该更多地将理论知识生活化,从学生日常的生活情景入手加入小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参与度,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获取知识。

比如,在讲授一年级下册的“认识图形”一课中,老师可以先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孩子们辨认,还可以让学生想象生活中的物品都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让学生根据学到的图形画出生活中的物品,再让另外的同学去猜,猜对了给予双方适当的奖励,学生会对课堂内容更加感兴趣,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再比如,在讲授“位置与方向”一课中,老师可以找几个学生扮演学校的建筑物,互相阐明自己的位置,比如一个小朋友说,“我是教学楼,我在学校的最北面。”另一个扮演食堂的小朋友就会说:“我在学校的西北角,也在教学楼的西面”这样相互设立情景,以同学们最为熟悉的校园作为依托,更能激起同学们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世界还处于摸索阶段,这样将课堂内容融于生活,可以更好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消除小学生初入学校的不适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二、增强生活互动性,调动课堂积极性

一堂优秀的课离不开互动,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以及质量,以前传统教育的弊端之一就在于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师生间的关系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压迫感,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教授的方式缺乏趣味性难以让学生理解,融会贯通。长此以往学生很难跟上老师的步伐,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由此可见,课堂的趣味性,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对学生有效的接受知识至关重要。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设置生活情景小游戏,以此来与学生产生互动交流。比如在学习“认识数字”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在教授完内容后,设置“抱一抱”的小游戏,老师作为指挥者,在喊到数字几的时候,学生们就要有几个人抱成一团。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再比如在学习“加减乘除”一章的时候,可以在教室里设置一个模拟的小型市场,老师作为卖家售卖学生的学习用品或其他东西,学生用小纸条制作各种面值的钱币,并用它们来买老师售卖的东西,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加减乘除的灵活运用。如,一个学生想要两支不同的笔,一个三块,一个两块,而自己手里只有面值十块的纸币,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计算出应付的金额和自己付完十块应该找回的金额。这样的小游戏不仅可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使他们集中精力,而且还能调动课堂的氛围,也能使学生将数学和生活紧密结合,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灵活运用生活知识,巧妙结合理论实际

“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相信很多人对此都有过疑问,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数学在设立之初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所以说,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一定时期内,数学教学模式过于理论化、公式化,脱离了生活本质,一度让学生认为数学与生活并无太大关联。小学作为教学的基础阶段,老师应该作为引导者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和生活的探索,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未来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打好基础。

数学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多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思维上形成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能在生活实例中运用数学。比如在学习“比例”一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相应比例,制作学校或者是家里的简略图,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团队的协作能力。也可以给数学问题给定一个特定的研究方向,比如在学习“统计图和统计表”时,数学老师可以给学生们一个特定的命题,如统计同学们对运动类项目的喜爱类型以及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满意程度,这不仅仅让学生们掌握统计的相关知识,也对老师掌握学生的喜好情况有一定的帮助。正所谓学以致用,学习数学,不仅仅只是学习理论知识,套用公式,而是真正地把它当作一门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数学作为一门重点学科,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均有涉及,而小学正是打好这些基础的重要时刻,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加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要以课本知识为基础,更要跳出课本知识,让知识生动有趣,只有将数学运用于实际生活,数学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有灵魂的,才是真正的学有所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