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燕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校,重庆 402763)
虽然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在高中地理学科已经落实了很久,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将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背景的影响,很多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学习就是为了考高分”这一片面的认识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实际工作,在潜意识中忽略了对学生能力和思想的培养。这部分教师也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设计教学目标,只知道针对考试重点进行教学,即使设计教学目标也只是将知识点罗列起来。这部分教师本身的研究意识十分匮乏,也没有认识到教学目标的作用和设计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
思想影响行为,教师错误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导致教学目标内容上的不足。很多教师并没有领会到课堂教学目标的实际作用,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内容抽象而空洞,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例如很多教师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但却没有标明学生怎样才算是获得了分析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内容让目标设计流于表面,甚至最终变成了教师的面子工程。不仅影响了教师原有的教学质量,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另一方面,教师没有基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理解,盲目的设置教学目标。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能得到新的知识,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却消化不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
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表述。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很多地理教师在进行设计陈述时,更倾向于用一些类似“理解”、“认识”、“了解”等含义笼统的词汇,而不是对掌握某些知识或技能的具体词汇。除此之外,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含义,是教师对课程结束后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成果的预估。但很多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却将教学目标当成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内容。这种认知上的错误,也是导致教学目标设计无效化的原因之一。
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内容时对学生进行素质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要注重目标的全面性。一方面要针对所有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教学规定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能力与实际目标之间多方面的差距,让学生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心理情感得到同样的成长。教师可以不断丰富教学方式,通过更加直观而形象的教学方式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进行模拟森林含蓄水源的小型试验。让学生以一层黏土替代山坡,用毛巾表示植被,用喷水壶代替降水,让每一组同学观察植被与水土流失情况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理解地理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还能加深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验表现,对学生进行量化的目标评测,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核心价值。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不同学生因为学习习惯或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地理学习能力上的表现也存在很大的区别。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灵活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对待成绩好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要为其在已有目标的基础上设计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避免学生因为一时的快进度而志得意满,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态。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也不能一味地放任自流,要让这部分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锻炼,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为学生设计了教学目标后,自然需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得出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的教学反馈机制,可以帮助地理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进度,并且针对当前教学方式的不足之处及时做出修改。
基于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反馈,大体上可以分为课堂内和课堂之外两种形式。课堂内以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感受为主,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神情举止来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出一定的猜测。还可以通过和学生进行语言或眼神上的交流,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询问。而课堂外的反馈则以试卷或家庭作业等形式为主,这种方式虽然无法及时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但是却可以更加高效完成集体判断。除此之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师在进行教学反馈时也有了更多的手段。通过网络平台或信息媒介,可以更加便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反馈方式,不断地对教学目标进行修改,从而制定出最符合学生发展趋势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开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实际感受为出发点,结合教材核心知识点,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内容。并且根据教学进度,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目标循序渐进的完成学习任务。这不仅是现代高中地理教师的职责,也是社会各界寄予新时代地理教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