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梅
(商丘工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1.因经济困难而转化为“贫困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这一类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较少,父母普遍外出打工无固定收入,有时候连基本生活费都会受到影响,再加上贫困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贫困生。
2.因学习困难而转化为“学困生”
进入大学以后,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方式一些新生感到不适应,自我约束力又相对较差,出现上课手机不离手、下课手机不离线的现象,为此占用了他们很多的学习时间导致挂科,成为了“学困生”。
3.因心理困惑而转化为“心困生”
大学生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失恋导致的抑郁、烦躁、焦虑等;“中国式”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以及这个年龄段心理承受力比较脆弱,他们不能正确处理这些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极易转化为“心困生”。
1.社会因素
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此外,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心理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他们显得无所适从、陷入迷茫、导致心理问题。
2.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每个学生在走进学校之前获得的知识,形成的良好品德主要来源于家长,家长的行为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出现“三困生”的原因是多样的,他们身上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心理上主要表现为自卑、脆弱、敏感、封闭。日常行为上表现为不合群、不能很专心的做事情。人际关系上表现为对待教师,敬而远之;对待同学,或疏远、或欺负;对待家长,常常随心所欲,并不时地蒙骗;爱和社会上问题青年交往,程度严重的,甚至喝酒、抽烟、或出现违法情况。
要帮助“三困生”摆脱成长过程中的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学生,更要明白“教师给予”不等于“学生想要”。
1.正确选择认定贫困生
做全、做实、做勤、做细第一手资料。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广泛调查研究我们科学设计了贫困生的认定办法,即“三察六看”原则。“三察”为:一察消费情况。二察品德修养、三察感恩诚信情况。“六看”为:一看贫困证明、二看校园餐卡消费、三看违纪记录、四看缴费记录、五看学习表现、六看参加勤工助学情况。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按照本人提出申请、提供相关证明、班级民主评议、提出建议名单、资格审查五个程序。
2.全面公平公正地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
做好贫困生工作就是努力为贫困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而贫困生的实际问题变是经济困难,生活水平低。因此我们通过奖、助、贷、勤四个方面来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一是“奖”,国家奖学金也是贫困生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确保在奖学金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竞选前提下,使更多的贫困生获得奖学金。二是“助”,公正公平地做好助学金、爱心基金等各项资助的发放工作。三是“贷”,通过鼓励贫困生“生源地贷款”,以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顺利完成学业。四是“勤”,赠以千金,不如授以点金之术,在资助以外,更要侧重于帮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勤劳学会自助。
3.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及思想工作
经济和物质的资助只能让贫困生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不能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生走出“贫困”的困扰。因此在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工作时我们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一是开通辅导员“午餐时光”。通过与贫困生一起吃饭聊天、了解食堂饭菜价格、家庭经济情况等对他们多一些关怀,使贫困生感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温暖。二是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态。贫困已是贫困生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因此要经常鼓励他们能够清楚的面对现实,进而激励他们形成自强自立的奋斗观。三是帮助贫困生形成良好的消费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让贫困生明白,利用资助来进行不适当消费是可耻的,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和道德观来抵制消费欲望的诱惑,进而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1.营造氛围,确保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是学生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进行其它活动的基础。针对目前“00”后学生上夜网现象,我们要及时了解学生动向,积极处理,及时控制,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2.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满足社交需求
每个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求,希望获得友谊、信任,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学困生”这个不光彩的称号通常使他们承受着比普通生更大的压力。我们通过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学风建设研讨会、学长引领帮扶等活动帮助他们塑造和谐人际关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1.师生沟通,直接点击学生心灵层面
(1)以关心生活和学习为切入点,建立互信
“言为心之声”,在平常的工作中把心困生的QQ空间设为“特别关心”,通过他们发的QQ说说和动态去发现所需要了解的信息来做好心困生的危机预防。
(2)创新搭建心困生的交流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在自己的心灵空间为心困生构建爱的驿站,让他们的心灵马车可以随时停靠。一是开展“师生有约”活动,辅导员在与心困生交谈时采用“心理换位”、“角色换位”等方法来弥补生命教育的空白,以加强“生命教育”,让心困生懂得珍爱生命;二是开展“温情谈话”活动,辅导员主动积极的与心困生交流,时时关心其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三是开展“心灵茶吧”活动,辅导员还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跟踪教育,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充分发挥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的作用,积极引导心困生的行为
认真分析总结心困生各阶段心理特点,分阶段开展针对性教育活动。首先,大一新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也是心困生的最佳帮扶时期。在新生阶段要重点对心困生开展适应性和习惯养成教育。其次,低年级大学生处于心理动荡期,对自己的专业模糊不清,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惘和期待,因此要对低年级心困生重点开展专业思想和职业规划。最后,高年级大学生处于心理矛盾期,他们面对考研与就业的双重压力,面对实习与考研的现实矛盾,因此要对高年级心困生重点开展自我教育管理,提供专业和系统的就业指导和帮助。
1.“三色”档案的建立
(1)绿色档案
一是辅导员每学期开学初召开学生座谈会,找出学习困难学生成绩较差的症结所在,帮助其制定学习计划,辅导员阅读后存入档案。二是安排高年级优秀学长开展“学长引领”帮扶活动,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督促其主动学习。
(2)黄色档案
从新生入校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摸清困难学生的详细情况。根据其家庭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等进行对比、排序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在经济困难学生档案里能够一目了然的看清学生贫困程度、学习情况、是否勤工助学等。这些内容详实的贫困生档案将会为学院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帮困助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粉红色档案
学生心理档案能够准确地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能够在短时间内客观、系统、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但因“心理档案”的特殊性很难掌握学生变化的心理状况。因此可根据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运用的心理普查、问卷调查、访谈法等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首先,辅导员要定期走访宿舍,及时掌握学生出现的状况。在走访宿舍过程中要主动建立“目标”意识,通过生活细节、舍友及班委的侧面了解,及时发现“三困生”,特别是及时发现“单困生”。为防止“单困生”向“多困生”转化,我们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一是有意识地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等。二是及时更新同学的家庭经济状况,对突然致贫的学生及时给予经济资助,防止引发心理困难或学业困难。三是针对越来越多宿舍矛盾引发的心理困惑,辅导员应及时化解矛盾、预防矛盾,将矛盾消解于萌芽阶段。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这句话用在“三困生”身上最恰当不过。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一定要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不抛弃、不放弃,让他们感受到信任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