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2020-12-08 08:29:23李歌
魅力中国 2020年49期

李歌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一、课堂思政基本内涵概述

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是全局动员,同向同行,立德树人和综合教育。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必然要求,是“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是当代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思政对于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伴随着思政教育的学习,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个当代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在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计入,不仅能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效果,还可以不断提升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高职教师全面的发展。

二、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

推进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培养适合不同职业岗位需要的具有较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职业性。职业性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最鲜明的特征。高职人才培养对象是针对职业岗以技术应用为主的基层劳动者,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从职业岗位需要,传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特性。二是应用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尤其强调应用性职业能力、岗位操作技能和方法技巧,高度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实用性。高职人才培养应以学生岗位应用能力为核心,加强实用性教学特征。三是复合性。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经济急剧变革的背景下,职业能力和人的发展内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当今人才需求和职业选择的多样性和不定性,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的复合性特征。四是区域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一般来说,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优势,坚持自身文化环境的特点和个性,这构成了高职教育强大的竞争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既应突显区域特色,又要保持开放性和时代性。

三、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新模式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新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帮助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高新技术发展所要求的优化性知识结构。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新模式的构建内容。要重塑教学内容,对高职教育而言,思政课程体系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的独立性与完整性。一方面,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重组优化,精选具有基础性、针对性、先进性和前沿性的,及时反映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关注“热点”,准确把握课程的内在规律,正确处理系统性和针对性、知识性和思想性、深刻性和艺术性的关系。另一方面,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将知识学习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与可持续发展有机融合,形成以项目为依托、以科研为基础、以立体化课程建设为手段的教学体系。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新模式的科学监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不论在教育理念还是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方法上,尤其是在人才质量观上存在根本性差别,要由以知识掌握程度为主要标准的知识质量观向以“知识、能力、品格、素质”为核心的综合能力质量观转变。

四、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实施应用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实施应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学校应该围绕着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建设目标,帮助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意识,不断学习,使课程思政育人达到预期效果,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协同育人效果明显。教育是社会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和中心环节,教育的作用在于调节社会与人的关系,谋求社会与人的平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要解决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不能接轨的问题。按社会需求构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与训练方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行开展。以专业应用能力训练与考核为基本途径,构建立体化、全方位实践教学平台,将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分解若干基本能力训练,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确立新的评价体系,以便切实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质量保障。充分挖掘实训实习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将教学活动与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纪律和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合,既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又要注意知识的渗透、融合、转化和更新,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变革所需要和高新技术发展所要求的优化性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