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古城:贯穿中华文明史的符号

2020-12-08 08:29:23李国利
魅力中国 2020年49期

李国利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南 郑州 450011)

“城市”是一个现代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城”与“市”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城,是一个原始聚落为了防御外来侵扰的建筑工事,是人类走向文明的符号之一。市即交易,市场就是交易的场所。在中国近代史中,西方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在沿海地区“租借”居住区(《南京条约》),形成了以交易为核心的区域,由此产生了现代“城市”(city)的概念。

交换(exchange)是人的本能,人类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或者消除不适,人类便开始了交换。交易(transaction)是人类社会发展形成的买卖活动。

交易、买卖在汉语中成为“商”“经商”,中华文明开启于商代。

一、商业与文明

商品交换的过程并不止局限于实物商品的交换,还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社群与社群之间的思想交流、文化交流,借助于这样的交流人类获得启发、促进文明发展。人类的文明大多都与商品交换密切相关。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在早期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生活着许多原始的部落,商部落是其中之一。商部落最早学会了驯养牲畜——服牛乘马,未开启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

原始部落生产力低下,人们依赖大自然的恩赐获得生存资源。各地区的差异基于各地区之间的自然禀赋,相邻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交易的空间很小。

“服牛乘马”,服牛,即给牛套上夹具、发挥牛的牵引作用;乘马,以马作为长途迁徙的交通工具。于是商部落具有了超越其他部落的长途迁徙能力,可以借助于牛马与更遥远的部落进行交易。

王亥就是长途迁徙、进行交易的符号性人物。传说,王亥是商部落首领,赶着牛羊从河南东部某地(或许是商丘)到河北中部(大概是易县)进行交易,因为某种原因被扣留、被杀害。据《竹书纪年》记载: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

商部落借助于长途贸易而集聚了黄河流域各部落的资源和文化,成为最文明、最强大的部落,进而建立以商部落为首的部落联盟,即商朝。商朝尊王亥庙号为商高祖,殷墟甲骨文有“商高祖王亥”、“高祖王亥”。

根据考古研究,商朝已经具备了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文字、建筑、青铜器。甲骨文是佐证中国文字的有力证据;大量考古挖掘,已经发现大量商朝时期的城市、祭祀建筑,如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在考古挖掘中已经发现大量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如后母戊方鼎。因此,中华文明可确证的文明史自商朝初期开始距今大约3700年。

(二)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原点。

古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有很大差异。中华文明起源于内陆地区,借助于牲畜或畜牧业发展商品经济,而古希腊则是借助于天赐的海洋发展商品经济。

古希腊是由地中海沿岸地区构成的文化区域。地中海型气候,夏季干热、冬季湿冷,不适宜农作物生长,也促使古希腊人必须利用本地资源长途与其他地区进行交易,以便获取生存资源。地中海是一个内陆海,海面相对平静,岛屿众多,古希腊人可以借助原始的工具开展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并且由于海洋的阻隔保持了各地区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中华文化具有内陆型特征,秦汉以后具有整合为一体、走向一统的地理特征。古希腊文化的海洋性特征,使得古希腊文化具有个体性和不同文化交流的特征。

(二)现代文明

原始文明后,全球各个文明区域都产生了某种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的力量。商品经济再次复兴推动现代文明发生、发展。

商朝文化创造了原始文明,但也带有原始性和野蛮性。商周之变实质是对商文化野蛮性的反叛,开创了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秦汉以降的大一统皇帝集权体制形成了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西方社会在古罗马之后直至11世纪长期停滞不前。“十字军东征”使得原本处于条块分割、封闭庄园中沉醉于上帝天国的西欧人见识了东方的文明和发达,激发了他们与东方开展贸易的动机。从此开启了西方创造现代文明的历程——重新发现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海洋探险、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科技发展、公司大量出现、大型工厂、现代化生产模式、铁路、城市化、人口聚集……“市场”大量产生,以自然禀赋为基础的传统商品经济转变为以人的创造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现代形式。

二、商文化与商丘

(一)商文化

商文化是能够获得确证的最早的中华文明。早期文明都难免携带着某些原始和野蛮的痕迹。

商文化“重鬼神、尚祭祀”,当商部落整合黄河中下游地区各个部落建立起部落联盟并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后,大量使用俘虏、其他部落民甚至酋长祭祀(人牲)、殉葬(人殉)。甲骨文考古,发现大量活人祭祀的原始文字;殷墟挖掘,殉葬数量,令人怵目惊心。

周部落是商朝中西部的边缘性部落。周部落首领姬昌被帝辛拘押在朝歌(淇县)附近的羑里(汤阴县),长子伯邑考被杀祭祀、做成肉饼。姬昌次子姬发亲历了残忍的过程,恐惧、战栗、仇恨激发他组织其他部落反叛商的统治,武王伐纣经牧野之战,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

(二)商丘

西周建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封邦建国、实行封建。商王朝被灭,商部落仍然保留,帝辛之子武庚奉祀朝歌。预防商朝复辟,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墉、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武王不久病逝,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与武庚联合叛乱。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三监之乱。商都夷为平地,商遗民遣散,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爵位公爵,为宋国开国始祖。商部落畜牧业发达、迁徙能力强,“自契至湯八遷”(《史记·殷本纪》),商丘曾经是商部落重要都城之一。

商遗民丧失原有地位,散居各诸侯国,发挥传统、长途贸易,从事贸易被称为商业,从事贸易的人被称为商人。

(三)商业文化的演进

早期商业(commerce)局限于贸易(trade)。早期人类生产力水平低,迁徙能力比较强的商部落发现了个部落之间的差异,在各部落之间进行贸易。贸易既使商部落获益,也使各个部落的特长得以发挥,促使各具特色、拥有各自产业的部落形成,形成了社会分工(division of labor)。据文字学家考证,天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代表了不同特长的部落,甲——制作盾牌,乙——制作绳索,丙——钻木取火,丁——玉石打孔……姓氏发展可见一斑,张——制作弓箭,樊——制作网罟……

周部落善于农耕。在当时生产力比较低下的状态下,农作物是最基本的生存资源,农耕收益比较大。重视农业是周文化的特征,并不反对商业贸易,封建制也为商人游走于各诸侯国创造了自由的空间。如“弦高犒师”。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史记·货殖列传》)

姜子牙,姓姜、氏吕、名牙,周初官封太师、或上(尚)师,故称尚;文王时号太公望,对商文化有所认同。因辅助周武王灭商的重要功臣,受封营丘建立齐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故太公望封於营丘,地潟卤,人民寡,於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史记·货殖列传》)

“财神”多与商文化相关,如王亥、比干、赵公明、范蠡等。范蠡为春秋末期楚国人,师从计然(文子),文子思想来自老子。老子世家是商遗民,历代世袭周守藏史。

“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但是,“乌氏倮畜牧,……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史记·货殖列传》),商人地位下降,便不存在“与国君分庭抗礼”的可能。

“商业”(commerce)只包含买卖交易的含义,具有原始性。商业发展,促使人们从事各自擅长的事业,各自忙于自己擅长的事业就是“工商”(business),几个人结成共同体共同从事某种擅长的事业就是“企业”(business)。“商业”(commerce)侧重买卖,“工商”(business)包含着劳动创造,也被称为“实业”。

姜太公在齐国营造了宽松氛围,推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在现代文明史中,英国具有“工商”文化传统,参与大航海之后,手工业快速发展,产生了工业革命。

三、商丘古城的符号意义

(一)商丘古城铭刻中华文化变迁

西周、春秋、战国商人具有自由经营的空间。因为生产力比较落后,商业贸易机会不多、风险巨大、利润空间小,是一种艰苦的事业。商丘古城继承了“商”的名号,是商人的精神归宿。自商开启中华文明、建立商朝,商周之变、商人后裔奉祀商丘、建立宋国。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灭吴后,辗转至陶——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遂在此定居经商,“十九年间,三致千金”,自号“陶朱公”。

秦汉以降皇帝集权,“百代皆行秦政制”“重农抑商”,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经济状态。商丘记载商业的抑郁和商人的悲情。

(二)商丘古城铭记曾经的辉煌

赵匡胤“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建立宋朝。

赵宋北南两朝(公元960至1279),时直西欧“十字军东征”见识东方文明、激发贸易动机之始,与殷、商、宋、归德府关联密切,是少有的未实行“抑商”的朝代,融合商、周两种文化,商业繁荣、文化发达,中国文化达到顶峰。皇帝集权始终遏制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外来压力中断了演进的过程。

(三)商丘古城是一个贯穿中华文明史的符号

历史上的宋都早已掩埋于地下。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商丘古城建筑,兴建于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历时八载,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竣工,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因此,从狭义上讲,“商丘古城”是一座“城”,而“市”(贸易、交易)的内涵贫乏,承载着中国历史的变换。

在我国境内有许多历史古城,它们都仅仅记载着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记忆,都只具有区域性特征。唯独“商丘古城”不仅记载着中华文化自远古以至今日发展的历史,是贯穿中华文明史由开启而兴盛、继而长达2000多年停滞的标志性符号。只有“商丘古城”具有中华文化的贯穿性意义和开启现代文明的启发性意义。

四、结语

人与动物的差别在与人有了意识,有了知、意、情的意识能力和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人类有了思想和文化。商业并不单纯是物质的交易,更是人的社会性交往、思想的交流,商品经济是文明演进的推动力量。中华文化自商朝至今3700多年,经历了风雨坎坷、停滞倒退,商丘古城并不辉煌,却贯穿性记载着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