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艺术类高校产教融合机制研究与实践

2020-12-08 08:29:23万艳
魅力中国 2020年49期

万艳

(四川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10110)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1。让产教融合改革由“破冰期”迈入“深水期”,为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社会各行业需要的人才增添信心和动力。

一、“产教融合”研究普遍现状

在国家政策和社会企业多重渠道扶持下,高校和企业都获得了相应的成效。但目前“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它发展,亟待解决。

(一)多以模式等为研究内容,机制专项研究略显匮乏

在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进行资料查阅和调研时发现:从2007年开始至今的十余年间,该领域研究重点多为“融合认识与实践、合作模式与路径、教学与课程体系建设”等三方面,关于“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机制领域研究略显不足。

(二)机制研究普遍趋于单一,缺少机制系统研究思维

一方面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研究相比略少;一方面即使在论文研究中对其研究靶向锁定为“机制研究”,但关于机制研究缺少整体思维,忽视了“机制内在系统化和整体化”客观实际,其中:多以“创新机制、培养机制、合作机制”等为“概念性”为研究切入点。类似研究忽视了“培养机制、发展机制、分配机制、保障机制、管理机制”等多方面机制整体性,因此关于“产教融合机制的研究”呈现了“单一且模糊”的研究现状。

(三)工科高职院校案例集中,民办传媒院校难以借鉴

一方面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多以“探索与实践案例”为主,多数研究案例为“理工类高校”。相比之下,传媒院校培养的人才多以艺术类等人文社科类为主体,针对传媒艺术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研究不足,而关于民办应用型本科层次的相关研究明显匮乏,鉴于此,其现有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研究案例难以成为民办传媒类艺术职业化教育过程中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示范与借鉴。

(四)双师双能型教师缺乏,师资团队资质不齐

师资力量的强弱,也直接体现着教学工作完成的质量。通常情况下,一方面是企业方人员不熟悉教学语境,不熟悉教学的规律,对高等教育管理欠精通;另一方面是高校教师对行业发展了解不够,对企业工作环境、工作流程欠缺熟悉。导致了教学系统中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缺少,呈现整个团队师资不齐的现象。

二、四川传媒学院喜马拉雅学院开展“产教融合”基础工作

四川传媒学院自办学初始,始终坚持培养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行业的优秀人才。学院自上到下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与企业对接,与行业接轨。而如何能够解决“产教融合”民办高校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学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必须同时进行。以喜马拉雅学院成立为例,具体合作方式如下:

(一)首先,在顶层设计方面。该项目前期已经完成包括与“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签订的“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已经完成关于“喜马拉雅学院”的筹建等工作。

(二)在制度保障方面。该项目前期已经完成包括“喜马拉雅学院2019年工作发展规划”“喜马拉雅学院中层管理岗(教研室主任岗位)职责条例”“喜马拉雅师资申请标准”“喜马拉雅研学创造社管理条例”等工作、校企每周沟通联络机制。

(三)在组织构架方面。该项目前期已经完成包括“喜马拉雅学院院级领导的聘任工作”“喜马拉雅学院教研室(中层管理岗位)的竞选工作”“已经完成了喜马拉雅学院师资筹建”等工作。

(四)在课程建设方面。该项目前期已经完成并正在进行以喜马拉雅FM为依托,围绕“移动网络音频”新型行业而开展的课程设计工作,其课程内容涵盖“网络音频史论与原理、网络音频内容创造、网络音频行业标准与法规、网络音频技术与运营”等领域。

(五)在科研学术方面。以该项目为案例已经参与了“两项校级综改科研立项”。有相关科研经验的人员加入了科研团队,为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了相应保障。

(六)在工学结合方面。该项目已经先后多批次向喜马拉雅FM平台输送将近300余人次,其中已经多名同学活跃在该平台中进行实操实践;并承载了“喜马拉雅与共青团中央联合进行的内容创作项目”,且有200余人列入到平台的人才储备库中。

(七)在社团建设方面。该项目已经成了“喜马拉雅研学创作社”,该学生组织将围绕“学术交流、作品创作、赛事活动”为导向,开展相关社团活动。

三、以四川传媒学院喜马拉雅学院开展“产教融合 工学结合”为例的机制理论体系构建

产教融合是衔接学校与市场、企业需求,促进“产教”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四川传媒学院喜马拉雅学院开展“产教融合 工学结合”摸索出了一套适用的理论体系。这套体系的建立,使得企业能渗入高校,高校能参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一)产教融合培养育人机制建设

校企双方根据产教融合的实际需要和社会需求,经常性开展有关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人才培养过程的指导与把控,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等。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出因人施策的个性化培养方案,确保实践教学目标清晰,学生培养重点明确。

(二)产教融合发展创新机制建设

校企双方组成联合教师团队开展教学活动,利用校企双方的教学优势探讨教学新理念、新方法,交流教学经验,推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在此基础上鼓励校企双方联合在科研、教研上方开展研究,以便能更好的丰富和夯实理论成果。

(三)产教融合利益分配机制建设

在开展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要利用合作项目优势,建立教师工作室,招募优秀的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实践,同时还可以教师工作室的形式开展音频作品开发设计,鼓励师生以此服务于教学实践。利用产教融合利益分配机制建设为师生争取合理报酬,调动师生在教与学中的热情。

(四)产教融合基础保障机制建设

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实训,都离不开教学人员、实验人员、实验实训场地、设备等。此时结合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资源,形成各领域的基础保障机制。同时整合现有校企双方教师资源,让校方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但对产业发展了解不够深入、企业岗位技能实践经验欠缺教师到企业挂职历练,让企方了解行业动向、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薄弱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教课,双方相互配合,取长补短。

(五)产教融合其他相关机制建设

产教融合也是教学中的一种模式,在实施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利用企方资源为师生组织大师课,让师生在校就能接收到最新的行业动态;利用校方社团专业爱好者聚集地的优势,实施因材施教,重点培养,提升学生运用课堂知识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实现产教融合的价值与意义。

四川传媒学院喜马拉雅学院从产教融合机制角度加以深化,一方面探寻了校企合作的动力所在,深挖校企合作缺乏动力的本质根源。同时利用“机制”的系统化研究与设计,在产教融合多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和优化校企双方的刚性约束,从而形成和保障校企双方在产业链与教育链上的有效衔接,实现校企利益共同体、人才共同体、政策共同体和保障共同建设。另一方面,以此系统化研究为契机,形成“民办传媒艺术类本科职业教育过程中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对“民办教育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传媒影视艺术类人才的机制创新建设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分享与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