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双双
(大连普兰店区铁西小学,辽宁 大连 116200)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国学经典荟萃了大量的语言文字,包括诗词、节气、节日等多方面的知识,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国学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有效地运用到作文当中,通过在作文中使用国学知识,不仅能够使学生的作文更上一层,打好文学基础,提高写作的能力水平,同时还能增大学生的识字量,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学生通过深入挖掘,让学生了解到国学知识的魅力,促使小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国学当中包含很多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寓言等,比如《女娲补天》、《将相和》、《亡羊补牢》等,这些文章显示出了民族传统的优良品质,展现出了古人的智慧,学生通过对于这些文章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还能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促使学生成为一名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懂礼仪、有爱心的人,有利于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另外国学中富含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导学生要有博大的胸怀;这些国学经典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让学生达到立节修身的教育效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国学里面包含文学艺术、戏剧、礼仪等丰富的知识,教师需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入解读,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明白何为国学,理解国学内涵及意义。《狐假虎威》一文为例进行剖析,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还原故事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这个故事,小动物们害怕狐狸不是因为狐狸本身的原因,而是后面有一只凶猛的老虎。让学生理解到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样,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本事。告诉学生不要做狐狸那种人,要自己有本事,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与中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众”字为例,可以根据其含义及字形进行讲解,一个“人”就是少数,三人在一起就是多数,多数就是生活中的“众”。这种学习方法既方便学生记忆,又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汉字所表达的意思。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笔画、偏旁部首、字形结构等不同方面学习汉字,指导学生练习汉字的宋体、楷书、小篆等字体,通过临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汉字,了解书法的精髓,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比如自主阅读《闻鸡起舞》,《凿壁借光》等成语故事,通过阅读这些成语故事明白道理,以此培养学生刻苦读书、勤奋好学的美德,并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它们都蕴含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具有良好的传统美德,拥有很多值得学生学习的内容,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很大帮助。例如在讲到《我的母亲》、《背影》等课文时,为学生讲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要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尽一份孝心,不要想起赡养自己的父母时,等不及的父母这时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又如“凿壁偷光”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养成勤劳、刻苦的良好精神品质,立志发愤图强,朝着学习目标不断奋进、努力。通过对于国学的学习,让学生从中明白许多正确的人生道理,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启迪学生理性的思维。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是中国悠长传统文化的显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既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举措,又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迅速的黄金时期,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都非常强。所以老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在这时期的发展特点,对学生开展国学教育,让经典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让每个炎黄子孙都烙上“中国印”,让语文教学更彰显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同时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将国学教育落实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将国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弘扬国学经典的同时,传承中华文化,促进学生成才,促使学生在今后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