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香梅
(积石山县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甘肃 积石山 731700)
由于大多数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并未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在课堂上只给学生讲解了基础的语文内容,忽视了语文教学中隐藏的传统文化,这也是当下高中语文教育的不足之处。在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构建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合到日常的授课中,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目的。
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市面上出现很多语文参考书,参考书的内容过于直观直白,通常都是用白话对文章进行分析解读,学习为其方便就选择运用参考书,而运用参考书的时候是不能真正理解文章内容的,更不可能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这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没有任何的帮助。
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以“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为主,学生只能被迫接受知识的灌输,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也只是敷衍了事,按照教师规定好的步骤进行学习。其次,便是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无法较好地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至于对传统文化渗透工作感到力不从心。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对其制定一个符合传统文化的评价方式,而且教师在评价时只重视结果,不在乎过程,导致整体评价毫无参与感,学生不知道有什么问题,教师也不会主动去告诉学生如何改进,更不会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肯定。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文化的渗透。
语文课堂是教师传授语文知识和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重要时刻,所以教师要充分把握课堂教学时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感受课文中隐藏的传统文化内涵。想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教师就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章中隐藏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合理的教学,这种教育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好地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形式,通过观看影片、经典音乐或者美术作品制造传统文化的气氛,教师也可以挑选一些有趣的历史典故和笑话寓言,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能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从中吸取文化内涵,最好将其变成品质和素养。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诗歌、文言文都是通过仔细地筛选而决定的,都是对学生的心理有积极作用的优秀文章。而且,里面的每一篇都是富有传统文化的,这也是因为文学自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其中一些文本都非常真实地在向学生反映其中隐藏的传统文化。对此,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教师还需要及时完善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了解、接触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的教材内容是由教育部专家层层筛选得到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教材中的文章内容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符合学生成长的作品。每篇作品必定都饱含特定的文化背景或时代基调,教师在对文章进行讲解时,要注意深挖其中的传统文化痕迹。教材中那些或华美、或质朴的词句都是在当时某些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诞生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细品其中的内涵。因此,如果要将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穿过时间的河流,走到文章所描绘的背景年代,再从中体会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精神内涵、文化信仰等,想来必将别有风味。所谓文章背景,不仅包括作者生活的历史社会背景,还包括作者一步步的成长经历等。只有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所经历的事件,才能更好地从背景出发,理解文章本身所蕴含的魅力。只有这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理解程度才会变得更高,才能从整体上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历史,而且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着属于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也正是这些特色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域风光。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需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度。
总结:在高中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探究其中的传统文化价值,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传承传统文化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才能有效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