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军
(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峨峰小学校,贵州 毕节 551705)
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因此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是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慢慢学会解决相关数学问题,进而提升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理解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生活化教学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为了完成应试任务或者教学目标,导致生活化教学模式固定单一,强制将生活化内容引入教学课堂,这样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让生活化教学的作用无法发挥出来,甚至还会引起反作用,导致学生厌烦学习,进而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很多数学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时常会出现教学内容不合理,并且选用的生活材料不恰当,这严重影响了生活化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时会连任上课,没有太多的备课时间,同时缺乏对生活化相关材料的搜集和筛选,进而导致生活化教学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课堂局限教学,忽视了课外教学的重要性。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虽然让课堂教学实现生活化,并且也收获了不错的效果,但在课外教学中,没有将生活化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没有将所学知识进行相关延伸,无法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生活化的场景可以让小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联想和对比,从而沿着这些生活经验就相应的数学知识内容开展学习,自然可以降低学生数学学习的难度,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的为学生展示生活化场景,进一步的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有关《加法和减法》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计算问题演变为生活化的情境。如小明去超市买东西,第一次买了4个红彤彤的苹果,第二次买了5个红彤彤的苹果,那么你知道小明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吗?继而让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乐趣,并引导学生结合这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进行有效的思考,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有效的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活力的关键所在,也只有在活动中小学生才可以释放自己的天性,教师要重视对生活化活动研究和应用,以让学生在自由的课堂教学形式中激发数学思维,让学生更为高效地对这些知识内容进行学习和掌握。例如,在学习《分类》这节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活物体大分类”小活动。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家中带来各种生活物品,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对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之后可以让每个小组将本组的物体分类情况做汇总,说一下是如何进行分类的,按照什么样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比一下哪个小组的分类最为恰当与合适,从而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让学生较好的对《分类》知识内容进行全面化和具体化的掌握。
生活化的案例是对生活事件和生活现象的提炼,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好的把握数量之间的关系、理解数学之间的相应规律,进而有效的提升小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效能和质量。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向学生列举生活化的案例。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图形的生活化物体,如对于包含长方形的物体有教学用的黑板、木制的长凳、桌子等,包含正方形的物体有魔方、积木、烤箱等,包含三角形的物体有金字塔、信号灯、车棚上的架构等,并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活化的物体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思考,看一下这些物体有什么样的特征,不同物体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让学生在这样生活化案例的列举中进一步地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基本特点,进行有效化和精准化的把握,自然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以往的作业布置多为理论性的作业内容,使得小学生对于作业提不起兴趣,影响到作业效能的发挥,数学教师不妨合理的为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化、实践化的数学作业,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促进学生作业完成度的提升。例如,在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教师则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实践任务,如在家中询问一下父母人民币上的人物和风景,还可以让学生跟着父母一起去超市购物,体验购物的基本流程和人民币找零与使用的具体过程,让学生在这些生活化的作业中进一步对人民币及其换算、应用等有一个全面化和透彻化的了解。当然,在布置生活化作业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基本认知特点来设计趣味化的作业,并让学生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注意安全等,进一步的提升生活化作业布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知识教学时,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如此既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同时又能够降低学生们的学习难度,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还能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进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