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炳康
(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九圩镇三旺中心小学拉平教学点,广西 河池 547016)
叶圣陶说:“写文章就是说话,也就是想心思。”我认为,对于刚刚踏入作文大门的小学生来说,作文应该被定义为用文字系统地记录自己心中想说的话,记录自己的视听生活体验。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学生如何思考、说话、用文字清楚地写出来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从外到内的吸收,属于语言的积累;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由外到内的表达,是语言的运用。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建立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和吸收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重视阅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的途径很多,对刚踏入作文大门的孩子们来说,哪些阅读是有效的呢?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每一篇文章都是优秀的示范文本。其中的好词、好句子、好段落是学生积累的好例子。当我们分析课文时,我们不能为了孤立地学习课文而学习它。要把它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感知文章的亮点,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作文的影响。这将对我们的作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我在教学《走进春天》的作文教学时,在带领学生走进春天亲自感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学过的课文,如《燕子》中写燕子、春风、春柳的句子,《咏柳》《春日》中描绘春天的诗句,《园地一》里面描写河水、露珠、草坪的优美佳句,在表达的时候有机地借鉴使用。这样,学生找到了语言表达的方法,就不会想语言脱离开来。这种办法对刚刚学习作文的学生来说极其重要。
在我们的课文单元教学中,我们将重点放在一组主题相同、故事相同、风景相同、作家相同、名人故事相同、志向相同的文章中,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但这还不够,能否以课文为中心,以单元训练点为目标,以主题的方式重构文章,找到不同文章的不同表达方式,体验文章的不同风格,让学生在小组文章阅读中向前迈进?事实上,这比让学生一个人读一篇文章或读一本凌乱的作文本要好得多,尤其是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将体验和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并理解你为他们构建的小组文章的写作原则,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文教学不是向学生讲解作文的真谛,而是培养学生泛读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真理,激励自己,提高自己。阅读不应局限于一种形式,应广泛阅读,好书应反复阅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经过长期的阅读训练,才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我们发现,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特定材料作文,即使老师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作,常常觉得自己没什么可写的。实践证明,学生对感性事物有很好的把握。学生在写作中必须有与作文有关的感性印象,包括生活中积累的材料和在具体活动中观察得到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从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从而获得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不做“生活的有心人”,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模糊无序,写作文难度大。让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然后写作是非常不现实的。
它可以由放映机或老师阅读,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阅读。它可以显示儿童作文的一部分或全部。它既能让孩子们享受到写作后的快乐,又能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让孩子们在分享中体会写作的真谛。
这项工作既可以把我们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可以提升学生写作的水平。评价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分析使用写作材料,提高写作质量。其实,我也想评价学生的作文,甚至每一篇作文都有我的笔迹。不过,我给学生的变化很少,只是浏览一下,花了更多的时间指导作文的评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自强不息、群体互助、师生全面改革,师生要评价作者的变化,或学生多人“接力”改。
课文练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文章时能够相互联系,根据故事情节或故事框架增加内容,使故事更加完美和完善。我们也可以在写文章时表达自己的感受,思考作者的想法。通过这种课堂作文练习,可以实现读写结合,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开阔思维。教师也可以在备课或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阅读材料,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方法,思考文章中的写作方法,从而实现学习方法的整合和进取。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可以使作文写作有章可循。教师应在教材中挑出优美的句子或结构特殊的句型,作为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写作的材料。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所选句型的特点和原文中的语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让学生临摹这些优美的句子,或者扩大语境,练习和体验名人的句子,这样,当学生写自己的作品时,这样在学生自己写作时也就不至于下笔无神。
总之,关于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认为只要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生活中感知,在表达上融入,在评价中提高,学生最终都能写出优秀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