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建萍
(广西钦州市第六中学,广西 钦州 535000)
虽然采用“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对教师职责提出了要求,但随着而来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均衡上表现了它的弊端,学生整体获得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几个问题上:
(一)课程内容优化后的难度增大。为适应问题导向教学,在语文知识点的实际应用上增加了教师的备课准备,对课题的专业性更加严格,教师潜意识中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优化,但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以“优生”为主,判断学生整体知识水平以优秀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知识强度来评判,有些问题在设计过程中没有结合差生的水平,导致了差生的学习难度越来越大,难以及时的跟进整体教学计划。同时随着问题导向教学的开展,整体知识强度上不但要结合原有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进行了知识点的突破,产生了新的知识概况内容,无形中新增加了新的学习技能和基础知识,整体上课程内容表现的越来越难,学生整体对知识点的把握性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在新的教学模式中仍然还要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能动性进行优化。
(二)教师时间安排更加复杂。问题导学中会产生不同新的问题,对问题的阐述和解释时间会更加充分,但在遇到新的问题上,教师面对学生的不同问题在时间安排上会表现得更加仓促,有些问题会滞后,甚至有些问题会被忽略,在整体差异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会表现出不同的思考角度,因此教师在时间安排上会更加复杂,这一点上需要及时梳理。同时问题教学对备课要求的提升要求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总结问题,被动的增加了教学时间,同时也要求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寻找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需求,课后辅导时间极大的新增,因此整体上教师容易出现“教学疲劳”的状态。
(三)学生差异化发展更加严重。日常学习中,优生所表现的形态与差生是有较大区别的,优生对问题的积极性会更高,教学兴趣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大部分优生对问题导学的方式会更加积极,参与度大大高于差生,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教师难以准确把握差生的掌握程度,所以在教学中优生与差生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差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打击,一旦对问题设计的逻辑性不能够准确把握,难以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纠正,随着课程知识点的积累,表现的无力感越来越大,导致学习兴趣逐渐下降,不利于差生的自我调控和发展。
在“问题导学”模式中采用小组合作是对问题教学的补充和完善,是解决差异化的重要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基础性的语文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学生对知识点的积累也处于至关重要的环节,在问题导学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从教学方式上优化教学质量,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实践,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和团队资源。首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小组合作是一种对学生资源的整合,优生可以带动差生,差生可以通过优生来完成自主学习;其次,小组合作是优生对差生的督促,小组团队会形成团队意识,在团队协作的能动性上容易表达学生的个性,把优生的“优越感”化为实际的学习帮助,不仅补充差生的知识点,同时也是学习榜样的实践内容。在问题导学中加强小组合作还能整体推动优生表达、领导、配合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升,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人才培养的科学实践,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灵魂。
(一)通过学习目的合理构建小组团队
在问题导学中小组团队的合理化直接关系到小组效果的形成,可以设置长期和短期小组成员,长期小组主要针对系统化知识内容,是学期安排中重点问题的答题者,由优、中、差三种类型的学生组成,这种小组合作主要针对课后问题的总结和阐述,是小组互助的主要成员,实现以优带差的目的。短期小组是根据学生位置安排设置的及时小组,该类型小组主要针对教育课堂实践教学中问题来建设的,主要是考虑学生对接交流的便利性以及课堂的有序性,所以该类型小组主要以带动学生整体活跃性和氛围来设计的,加强整体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加快学生之间的融入度,同时强化学生之间的黏性,从而间接性优化教学质量。
(二)通过问题检验合理把控小组合作过程
制定合理的问题导学日常学习规范,初中学生在课堂中对课题活动内容容易产生“偏激情绪”,问题导学中小组合作过程是一个交流互助过程,因此对课堂纪律和规则感的侧重是比较大的,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和合理性,比如说对于问题的提出和解答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这些都是优化的内容。在小组合作中可以采用“企业式”管理模式,通过小组奖励与小组任务的配对来优化教学策略,对小组合作整体过程进行监督,教师需要及时参与小组互动过程,建立课后的关系群组织,保持整体小组的紧密性,提高小组合作的持久度。
问题导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是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主要优化教学对策,在以“问题导学”为前提下的小组合作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开展小组合作过程中还可以建立相关学习目的,通过奖励的形式激发学生团队间的合作能动性,只有不断地为学生自主学习为改善目标,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