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等专业学校语文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2020-12-08 08:29:23潘芳
魅力中国 2020年49期

潘芳

(贵州省贵阳市经济贸易中等专业学校,贵州 贵阳 550000)

前言: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和归宿。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都是各个作家从生活中得出的体会和感悟以文字的形式将作者在生活中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作者的思想方式展现给读者和学生,引起学生和读者的共鸣。同时,通过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语文教学知识,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对文章中作者所描绘的情境展开想象和联想,提高学生语文文学素养,锻炼学生语文逻辑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和教师互动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对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生活情节,如身临其境的感受课文中作者描绘的场景和想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学习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在平时生活中,每天早上、中午、晚上放学回家之后,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自己和妈妈一起互动的呢?互动的内容都有什么?怎样体现?妈妈的性格是怎样的?妈妈平时都是做哪些事情?平时在家中都要做哪些活?自己认为母爱时什么样的呢?让学生谈谈平时自己在家爸爸妈妈是怎样表达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引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母亲是什么样性格,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作者在文章中是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体现母亲性格的,在文章中哪个自然段都描写作者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一段表达母亲怎样的性格?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情感?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以及教师准备的一系列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内容,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组织学生参加生活化实践探究活动

在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中,教师仅仅在课堂上为学生引入生活化教学内容,是完全不够的,不足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好的感知,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素养。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对文章中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情感的体会,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活化实践探究活动,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语文,如此才能更好地将生活化教学引入语文教学中。“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参加生活实践探究活动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情感感知能力。比如在重大节假日或假期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比如在清明节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去烈士陵园祭奠革命烈士,为学生讲解当年抗战时期先辈是如何与敌人斡旋,不屈不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取得革命胜利的。在中秋节或重阳节带领学生去敬老院,陪伴老人,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读报纸,打扫房间等。通过一系列生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语文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的理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三、布置生活化课后家庭作业

在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每天留家庭作业几乎都是将课本上的生字,组词,成语,古诗词,注释抄写几遍,熟读课文,背诵相关课文,这样的家庭作业对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是傻瓜机械式的复习作业,没有任何意义,学生在做作业时极尽对付,照着抄写,写完就可以。无法达到教师最初的教学目的,以及无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布置作业的方式,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能力,为学生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将作业也进行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日常琐事,比如在学习《一碗清汤荞麦面》一课后,教师为学生布置生活化家庭作业,晚上回家自己尝试做一碗面条给爸爸妈妈,品类不限,清汤面,麻辣面,盖浇面等都可以,吃碗面条之后,将自己做面条过程中的方式和体会以及父母的评价写下来。通过家庭作业生活化的方式,让学生对每天语文作业都有所期待,积极认真对待每一天的家庭作业,保质保量完成。不断提高学生生活情感的感知,增强生活体验,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对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如身临其境的感受课文中作者描绘的场景和想要表达的情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活化实践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语文,为学生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以上方式,增强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