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洁
(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辽宁 桓仁 117200)
高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为社会和学校所重视。素质教育的推广表明现行教育中提升学生能力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传统语文教学增加学生知识量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学应该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初中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初中语文的核心素养就是人文性、民族性、工具性的结合与体现。当然,这三方面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交叉的。初中语文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基于学生未来发展,这构成学科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
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也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多维度看待与分析问题,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完善,同时也能够有效增强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问题诱导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能够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出明确的方向,从而使学生将知识通过思考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课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并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在夜半时分去月下散步?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不仅集中精力寻找答案,同时也会在阅读时进行思考。当学生第一遍阅读完成后,能够迅速找到答案:作者由于心里颇不宁静,便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获得较为充分的成就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此时,教师再带领学生开展第二遍阅读,同时给出更难的问题:整理文章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这样能够使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层层推进,在不同难度问题的引导下多次阅读与分析课文,感受文章中情感的变化与递进,从而带领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在学习中不断掌握独立思考与学习的能力,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将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搭配在一起,做好带动学习作用,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个人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中既有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基础薄弱的学生;既有能言善辩的学生,也有不善表达的学生。只有做到小组成员的科学搭配,才能使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然后,每个小组都需要通过合作探究,结合注释将这篇文言文译为白话文,使每个成员做到对文章描述内容的准确把握,并找到烛之武是如何成功退秦师的要点,抓住学习中的主要矛盾。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小组的学习进度进行适当的引导,使每个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融入交流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参与意识,并通过探讨交流取得新的收获。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学会如何正确开展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团队合作意识,不断增强综合素养。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因而语文教育自然而然地会与民族思想、民族理想相联系,从而构建起民族文化系统。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认识到语文科目所包含的文化传承功能,并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对接,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理解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并将优秀的文化进行传承,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了课文《边城》后,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中所描述的山水美、风情美、人性美,不仅领略了湘西小城秀丽的风光,同时也领悟了边城人民质朴的内心,从不同方面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这篇课文为导向,在课后去探寻本地的风土人情,找到那些值得赞颂的传统文化与隐藏的美景,然后就自己的探究活动写一篇作文。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将不再局限于课本中、试卷上,而是走进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去找寻这个城市中不易发现的风景,另一方面也亲身去感受生活中那些细腻的情感与风俗,从而使优秀文化得到发扬与传承,实现语文科目的文化性功能,并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
总而言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切实要务,我们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密切地以教学内容为抓手,时刻以实际应用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科学性、趣味化的有效教学,切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通过课堂问答、课堂讨论、课文鉴赏的方式,有效盘活了课堂的教学形式,并在课堂上积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理解者。以上的核心素养培养途径,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真正释放出了教学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