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校共育创建学习型家庭策略分析

2020-12-08 08:29:23卢丹
魅力中国 2020年49期

卢丹

(重庆市巫山县大昌小学,重庆 巫山 404700)

一、家校共育的意义

小学生的独立性差,生活和学习都处于教师和家长的监护下,但是小学阶段恰恰又是学生性格培养的关键阶段,也是学习的基础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学校环境是比较开放型的,教师对待小学生的态度也是一视同仁,但回到家里,环境相对封闭,每个学生的家庭状态是不同的,夫妇的性格、学历、教育、物质条件等都会影响小学生的思维,从而造成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为所有小学生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和相同的学习环境,而造成小学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家庭环境的不同[1]。家校共育就是为了减少这种差异,争取让所有的家庭都融入到对小学生的正确教育方式中,加强学校和家长的交流,相互补充、协作,及时了解小学生的情况,创建学习型家庭环境,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家校共育创建学习型家庭的策略研究

(一)提升家长素养,为小学生营造学习型家庭氛围

首先要让家长认识到学习型家庭的意义及创建方法,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意识及行为意识还无法通过自我判断和约束来实现,此时父母的言语、态度、行为等都是小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如果要培养一个热爱学习、懂礼貌、明事理的好孩子,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提升自我素养,成为孩子敬佩和喜爱的榜样。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就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现代文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及生活的不断改善,各个领域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即便是高学历的人才,如果长时间不学习,也会被时代远远抛在后面。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应该成为孩子的良师,不断地提升知识容量,善于学习,做孩子的榜样,引领孩子接触新的知识和理念,拓展孩子的眼界。其次是家长要给与孩子尊重,学习型家庭应该改变传统家庭教育模式下命令、强迫、训斥或打骂等方式,尊重孩子的思想和决定,对孩子的调皮或任性进行科学的引导和积极的沟通,避免孩子在压力下形成叛逆的性格,或者习惯了家长安排使孩子无法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责任等。学习型家庭中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是平等的、民主的,与孩子之间更像朋友相互理解和支持。而且,家长要主动学习,在言行和举止上注意修养,形成良好的家风,在知识面前不以长者自居,在某些方面也可以积极向学生学习,学生看到父母的谦虚和对学习的热爱也会萌发一种学习欲望,使之慢慢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周末等休闲时间带领孩子到户外活动,增加孩子的实践能力,开拓眼界。

(二)发挥学校作用,促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

学校在学习型家庭构建过程中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1)通过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了解教育方针及家庭教育理念的机会,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奖赏及惩罚的正确方式进行引导,增强家长对学生教育的责任感,提升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能力。(2)以家长自愿为原则,挑选有成功家教经验或者先进家教理念的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与教学工作评价,对其他家长的家教进行指导,深入学生课余活动等。(3)组织家长活动,一种形式是家长会,在会上家长们可以相互交流家教经验,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详细的沟通,加强双方对学生成长状态的了解。一种形式是亲子活动,即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使家长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以及与其他学生的差异,并且通过互动来加强亲密关系的维护。(4)其他形式:家校教育也可以通过调查的问卷的形式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及方法,以及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爱好、心理等,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同时教师和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家访等形式加强相互交流,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模式给与科学的建议,家长可以通过电话等形式和教师探讨教育问题,倾诉困惑,在老师的指导下及时调整教育方式。

(三)健全评价机制

评价是实现家校教育目标的保障,只有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促使双方反馈真实、有效的信息,并共同反思、改进,提高家校共育的效果。首先,评价的主体要采取多元化的形式,传统评价中往往学校作为评价方,而学生及家长作为被评价方,这种机制是单方面的,难以发挥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甚至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家校共育的评价主体需要多元化互动评价,社会、专家、学校、学生、教师和家长等都可以参与学习型家庭创建效果的评价。其次是评价的方式不要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参考,还要关注学生心理、性格、价值观等方面的成长,以实现对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注。

三、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性格、心理等养成的关键时期,在家校共育理念的指导下,创建学习型家庭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家、校双方对小学生成长情况的准确了解,针对学生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