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
(衡水市和平路小学,河北 衡水 053000)
美育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形成形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求,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创造美学情境、做好实践应用等策略帮助学生完成思维的突破。在将美育因子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过程中,贴近美学教学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利用所学知识创造美学价值,提高美学素养。
生活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也是美术的一个教材,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发现美并提升审美意识。大自然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山川、湖泊、蓝天、白云、晚霞.....都展现给了我们,这些景色,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美,美在大自然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美。例如,在教学《娇艳的花》内容前,可以让学生先观察生活中我们身边的花花草草,并选择出一种自己最喜欢的花仔细观察它的颜色、形状与特点,并讲述喜欢的原因。在交流中,学生之间会得到启发,懂得各种花的魅力。接着,教师可以利用ppt让学生欣赏几幅花的作品,向学生讲述绘画方式与方法。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身边到处都充满了美。打开电视,我们能看到美丽的服装、活泼的动画片、感人的电视剧;走出家门,我们能看到高楼大厦的林立、美丽的园林设计;在步行街,我们能看到彩色的霓虹灯、熙熙攘攘的人群......这些都是生活中美丽的风景线,美术也应表现出时代的美,我们不应该对生活中的美熟视无睹。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美好,并且能将生活与大自然中的缤纷色彩呈现到美术课堂上。
小学生生活阅历较少,他们更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在实施美育时,教师可联系生活,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在课堂上发散思维。这样一来,通过引导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帮助学生感受美学因素,使学生形成真实情感。
教师在教学时要加强所教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现实生活中美的体验,让学生了解到美术知识教学的神奇,让学生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的丰富性。教师在深入实际的过程中,可为学生积累大量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
小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兴趣还在于对多种艺术形式的认识与体验。在民间美术之中,教师即可以将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运用于小学美术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民间美术的创作方式与创作方法,以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掌握更多的方式进行美术创作。如此,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加强学生对于各民族特征的了解,更能提升学生的个人动手技能,进而提升小学阶段美术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即可将剪纸这一民间美术形式运用起来,让学生充分在学习中体验剪纸这一艺术形式。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剪纸的材料,让学生先设计剪纸的造型,之后再教授学生如何在剪纸上剪刻出自己想要的图案,这样便能够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体验剪纸的乐趣,使学生掌握一种民间美术的表现方式。同时,学生还能够在体验不同艺术形式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新,致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上能够有所拓展与进步,使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当学生逐渐熟练了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之后,学生便也多掌握了一种艺术形式。
艺术源于现实生活,对于小学阶段的美术欣赏课程,虽然教材内的各类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受限于学生的鉴赏能力,很多学生在学习课堂上难以了解这些艺术大家的艺术作品。教师在教学时,为更好地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思维的限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组织学生感受艺术作品,对其中的美感做出认知。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进行探究,创设美学教学情境,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通过教学情境创设,做好内容导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美术教育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也被我们称为美学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改进,我们也越来注重小学生审美的培养。为了素质发展的要求与落实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教师冲破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束缚,提高对于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视,落实因材施教,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