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荣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第三小学,宁夏 中卫 755200)
现如今教育部对于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标准,要求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理应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展开培养。毕竟社会当前对于创新型人才有着较高需求,只有当学生的整体水平达到了基本目标,才能更好地适应。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教师普遍并没有对此予以重视,仍然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授课,不仅没有引入新内容,也没有尝试优化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创新发展受到了限制,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由于数学知识本身便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对学生的正常理解有着一定的要求,因此很多学生便对数学失去了兴趣,觉得自己没有机会学好数学,也没有足够的信心。不仅如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也没有尝试对学生的兴趣展开激发,一直在应用一些陈旧的教学方式。在整个课堂之中,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强行向学生进行知识传递,而学生只能被动吸收,如此自然会使得学生很难有效融入课堂之中,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所在。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厌恶情绪,进而影响了学习质量。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对学生自身的空间概念展开培养,首要工作自然是对学生展开引导,促使其具备较强的空间理念,并使得自身实际能力得到增强。依靠观察引导,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空间意识,从而使其能够积极投入到事物研究工作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基本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年龄尚幼,基础水平有限,如果单纯安排其自主观察,实际效果自然无法令人满意,很容易出现浪费时间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为其传授具体观察的方法,如果有学生出现了错误,可以及时指出。例如,在进行正方体的知识讲解时,教师便可以提前准备一个魔方,让学生轮流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把握正方体的各个边长,彼此之间是否都完全一样,有没有可能有任意两条边的长度不一样。同时还要了解正方体的每一个面,是否面积也都一样。整个过程全部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有效激发。而教师仅仅只是点拨,从而使得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提高,在大脑中对于正方形体有了较为深入的认知,促使自身能力有所增强。
数学知识本身便来源于生活本身,因此教师在知识讲解时,理应尝试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联系,将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以此可以使得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并对于空间概念能够更好地展开理解。特别是在进行几何知识教学时,通过引入一些生活化素材,用一些学生习以为常的事物展开解释,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其学习热情。例如,在对“平行”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将汽车行驶的案例引入进来,由于学生都坐过车,因此很快就能理解。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有着诸多意义,对于自身能力提高能够带来诸多帮助。因此,数学教师理应转变自身的思考模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予以重视。毕竟,早期单纯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内容的方式,对其发展没有太多益处,必须对其展开合理引导,让其认识到知识学习的乐趣所在,从而可以自主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先让学生进行预习,提前把握本章单元的内容,将不理解的部分全部标记出来,在第二天课堂学习时,便可以带着疑问去聆听教师的讲解,提升课堂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还需要采取问题互动,与学生展开积极交流,让其不断认真思考,使其潜在的探究欲望得到激发,进而使得自身思维模式得到全面优化。
现如今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率越来越高,毕竟每个人的知识基础都较为有限,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得出的观点往往都较为简单。而通过合作的方式,大家可以共同交流,彼此分享观点,从而能从多个角度展开问题思考,突破思维模式的局限性,从而促使学生的个人思维得到发散。例如,在进行“圆”的相关知识学习时,教师不需自己进行讲解,可以直接将整个课堂全部交给学生。由于学生此前已经学过了正方形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基于一个正方形图案,绘制一个圆形。由于任务的难度较高,此时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共同思考如何进行绘图,大家一同商量和交流,尽可能尝试各种不同的方式。经过多次努力之后,学生逐步能够完成一个简单的圆形图案绘制。此时,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绘图情况,向其讲解一些有关于圆形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还能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从而使得自身创新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教育而言,主要目的便是扎实基础,培养良好的兴趣,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特别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理应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予以合理引导。由于数学的许多内容有着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几何知识部分,很多学生在接触之后,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完全理解。为此,教师便需要调整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空间观念予以培养,优化其创新思维,进而使其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