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陶玲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回民第二小学,宁夏 银川 750001)
前言:逻辑思维与主体性意识的养成不仅有利数学知识的理解、吸收,同时也利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小学数学过程中,要不断地转变教育理念,通过创新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逻辑思维提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和学生进步的共同需要。本文小学数学逻辑思维与主体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途径进行简要阐述,以供参考。
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高度的逻辑性,逻辑思维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而所谓主体意识,简单来说就是个人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立自主性,其中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主体意识密切相关。主体意识表现特征即为高度的自觉性与自主性,是一种意识与思想层面的自发、自愿。主体意识能让学生自主决定学习过程,而自主性行为往往能收获高质量的结果。主体性意识分为三个层面,即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自主性是主体性有效发展的重要前提,而促使自主性形成与发展的是求知欲、好奇心,以及好胜心;独立是主体性的核心内容,能够独立的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并愿意主动去加强训练,对于新的知识内容会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的内容,拓宽思路,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创造体现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上即为,能够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找到新方法、新途径,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是思考、探索、实践的过程,比如:一题多解等都是突破常规思维,富有创造性的雏形,也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逻辑思维与主体意识的培养的前提是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兴趣才是探究最好的推动力,也是持续深入学习的动力源泉,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的特殊时期,思维活跃,性格好奇,当然注意力也难以集中。所以吸引学生兴趣,首先要改进教学手段,制定切实可行的课件,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穿插极具趣味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激发其探究的意愿,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探讨问题的过程之中,有探讨就有互动,有互动就会有碰撞,而碰撞能够产生思想的火花,基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有很多题目都有多种不一样解法,这种碰撞无形中能帮学生发现更多解决的思路以及可能,无形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专注力和兴趣。促使他们产生浓厚的解题兴趣,从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标。在学生的探究与参与过程中,老师也要注意对他们参与时的具体表现给予充分的评价和适当的引导,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尽最大可能创造平等、自然、轻松的交流氛围,即使对于偏离思路的学生也要给予其一定的肯定,鼓励其参与的积极性,而不仅仅是生硬、粗暴的批判行不行,对不对,打压学生的积极性将不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除此之外,还要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案、色彩、声音等全方位、直观、动态展示所授内容,使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更加丰富多样,这种多途径新颖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探究的意愿,老师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捕捉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因势利导,充分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意愿。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充分考虑到个别想象力不足的同学的实际困难,并且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尽可能地利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类似的场景或与数学教材知识相关的图案、道具等,课程进行过程中,要利用启发性问题的设计,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口、眼、脑、手各感官的充分参与,口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展开交流、辩论,参与讨论或是回答问题;眼睛要仔细观察,辨别细微的差别与变化;大脑要高速运转,深入思考,提问疑问、假设,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手要快速的将解题方法、解题过程快速的呈现在纸上或本子上。这样口到、眼到、心到的高度配合与参与,能够有效地建立起学生对知识的初步认知,在组织以及实施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知识、思维、能力三个维度的共同生长。更好的发挥想象力与知识建立起更清晰的印象,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重要的知识点,由浅入深的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更好的发挥想象力与知识建立起更清晰的印象,更好地吸收并巩固知识。
综上所述,通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创新,从受教育的主体、教育内容、教学性质等方面切实落实课改政策,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探究的驱使下愿意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并且尝试着去解决和突破,不仅能显著提高学习效果,而且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于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也是很好的助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