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兵兵
(宁夏中卫市第十一小学,宁夏 中卫 755000)
引言:无论什么专业,没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那还拿什么去学习知识?体育就应该像其他科一样必须要有,只是不同专业程度不同而已。还有就是那句话,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往后的力量储备,只有青少年有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学习知识为社会贡献力量。
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利于身体的健康。锻炼身体可以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锻炼身体可以增寿,强健体魄。可以提高新陈代谢,让器官更快的更新,减少疾病的发生;还可以提高免疫力,对抗疾病;还可以改善体型,还可以放松神经,缓解疲劳;还可以交朋友使性格开朗,提高自信,打开胸怀。
目前对于体育学科的教学要求常常存在两个误区:“重体质”的体育教学要求有逐渐流于形式的倾向,为了所谓的课堂安全,针对学生体质能力方面的训练日益减少,结果安全问题的确少了,但是肥胖、近视眼等问题却成为学生重要健康问题;同时过于强调“重竞技”的倾向又让体育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固然没错,但是作为小学生,特别是幼升小的学生因为身体机能还不够成熟,是难以应对过多的竞技项目的。
根据需求理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是要让学生喜爱他所参与的活动和运动。以游戏为例,如果给五六年级的孩子玩老鹰抓小鸡那大部分学生肯定是没有积极性的,他们会用太幼稚了或者太无聊了来回答你。而如果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项最有趣的活动。所以课的内容设计就需要根据年龄特点来安排。运动项目本身是具有趣味性的,篮排足风靡全世界的原因在于他们是一场未知的对抗比赛。在比赛中充满了激战、紧张、刺激、未知和乐趣。这是这些运动的魅力所在,而不是纯粹的分解的技能。体育课不能只传授这些项目的运动技能为主要目的,而是应该结合比赛,以实际需求来安排课的内容。以篮球为例,所有的教材上来都是投篮动作,运球动作,传球动作。如果体育课也按这样的流程去上,会出现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体育教师要做的应该是先让学生体验篮球运动的乐趣“比赛”,获得提升技能的需求,然后根据需求教学。学生收获技能后再次比赛会体验到篮球运动更多的魅力,同时对于技能的需求就会上升,体育创新素养也会越来越高。
作为体育教师,当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出现偏差时要积极扭转。曾经有一个学生问过我这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你每天都要比我说的话多得多?”这个问题透露出两点:1.他想知道为什么我比他话多,2.为什么我比他话多那么多却没人批评是什么原因?对于他这一想法,我请班级同学给了他答复,并不是我不知道“标准答案”,而是我希望其他同学也能思考动脑,运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同时也希望以此为例,当孩子们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大家也能齐心协力一起帮助他解决。有时候上一节体育课很容易,但是要把体育课上成深受学生喜欢,能促进学生身心有益的课绝非易事。
在小学体育有效教学课堂中,如何帮助所有学生从简单学习到达深度学习是体育教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受到激励并取得进步,使体育课堂教学变得高效。在新技能的教授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师很少提问问题,认为提问题在体育学科中没什么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教师不仅要提问题,而且要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练习,让小组内成员讨论如何把技能做得更优美。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练习的学习方式以及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策略,创设轻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促成学生由简单学习向深度学习过度。此外,对学生的学习要有评估性,即能正确的评价学生的表现,评估环节要多采取表扬的手段,帮助学生建立体育学习的良好兴趣,学生既能得到教师的表扬还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这些手段都能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促成学生由简单学习向深度学习的转变,从而使体育课堂教学变得有效变得高效,学生素养也会提高。
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盯着书本知识,不应该以培养出应试教育下的书呆子为荣。我校为规避这一弊端正在大力推崇“一生一特长”“阳光一小时”等,其定位不仅仅为了学生强生健体,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精神追求等等。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原因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有时候会有不遵守纪律的情况发生,这时候就需要体育教师灵活应对了。例如一年级的体育课上,当遇到有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直接冲出队列,或者是在原地疯闹影响他人,教师的处理态度是简单出列惩罚还是现场冷静处理?在课堂上如果遇到这种类型的学生,教师首先会制止他的这种行为,将其带离场地后然后耐心地说出教师对他的具体期望,让学生在一种不被嘲笑和指责的氛围中认知自身的不足并去改变提升自己。
结语:总之,随着信息快速的发展,学生普遍人手手机,更加需要身体锻炼,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体育素养,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以后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