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
(重庆市渝北区御临初级中学校,重庆 渝北 401135)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初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实施德育的重要科目,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世界观,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初中教育现状,分析了当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新课改背景下改善教学效果的策略。
道德与法治教育有着非常强烈的个人色彩,同时学生的理解和见识也严重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更多是从书本中来,又到书本中去,课堂教学多是照本宣科,并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疑惑和迷茫,大而泛泛地讲述一些道理,只要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基本思路正确就行,并不关心学生自身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因此在真正的育人效果上也是差强人意。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道德与法治素养作为学生重要的素养之一,同时对于学生三观的构建以及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教到实处,真正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认知。
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是基于学生一定的生活常识和认知理解能力之上的,只有学生有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对于外界了解得更多,教学中的很多内容才能让学生有更大的触动,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多局限在书本当中,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不热衷,同时很多内容的讲述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阅历和认知理解能力,使得学生学习的时候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许多内容的实践性并不是非常强,而是很多值得认真思考的人生活着道德问题。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多是让学生“明理”“知法”,对于具体的实践内容并没有过多关注。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忽视道德与法治对于其自身行为的指导作用,缺少实践场景。可以说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会思考相关的问题,在课下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道德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的教学内容要多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多联系学生的实际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从内心和情感上都认同教师所讲,起到更好地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绽放生命之花》这节课的时候,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许多习题都会提到一句话“人活着,不应该追求生命的长度,而应该追求生命的质量。”这也是教师在教给学生看待生命的意义时,想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接纳的观点。但是泛泛而谈生命的质量,对于学生来说即形而上又无法直观感受。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利用学生的学业进行“类比”:做习题,不应该追求习题的数量,而应该追求习题的质量。就是指能够真正掌握知识要点,透彻理解知识点的变形和应用,能够指导学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都能找到思路进行解答。同样的人活着,如果虚度光阴并没有什么值得留恋和夸赞的,只有积极做事,有所成就,成为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人,实现了自身理想,才算过得有意义有质量。这样的解读和类比,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共鸣,加深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行为,同时也要让学生能够正确分辨哪些行为是道德的符合法治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不符合法治的。基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对教师的具体教学内容,学生难免会觉得离自己比较远,或者没有强烈的认同感。教师可以在开展真正的教学计划之前,先对学生普及一些道德和法治相关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并且有了一定的感悟和想法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学习,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判断能力,自然对书本内容有更深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学《同住地球村》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如果一上来就说信息传递的迅捷,交通方式发展,人们即便远隔千山万里也能顺畅交流,互通有无,学生在常识的认知方面能够理解,但是并不会产生很深的认同感,因为大部分初中阶段的学生很少出国或者环游世界,他们更多是通过网络了解一些但并不深刻。教师在教课之前可以先给学生将一些相关的例子让学生深切感受一下,比如那学生使用的手机品牌作为讲解,整个世界就像是一个互通有无的大市场,美国的苹果可以在中国热销,中国的华为在欧洲和中东热销,小米手机在印度也有着非常大的市场,非洲市场中国制造占据了大半江山等等,从学生身边能够接触到的手机品牌为出发点,让学生深切感受“地球村”的概念。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其中,尤其是一些有非常良好的教育意义的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与。例如在教学《心系公共利益》相关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一些志愿活动,例如去当地图书馆进行做工,去福利院做义工等等,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助人为乐的真意,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同时这样的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也有大有裨益。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还有很大的完善和提升空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做到以学生的道德法治观念培养为根本,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体验,调整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真正接受教师的观念,积极影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念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