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宪忠 钟明军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贵州 遵义 564100)
清康熙《湄潭县志·卷一》记载:“西北歧路。出北门由狮子山分路二十里至荆胜口,二十里至荆桥,,十里至鱼栈沟,过葛藤箐山十里至箱子坝与四川遵义府界。”志书中所述地名狮子山即今普陀岩,荆胜口即今流河渡谭家堰河口,那时候,这条路是从湄潭县城经西来庵,过柏杨坝,通往水口寺、流河渡、西山丫的官道。此古道与如今银百高速湄潭东站至鱼泉蒋平岩段完全重合,而且还造就了西山丫场数十年的繁华景象。虽然昔人已去,此道的熙熙攘攘也不复再现,但总有一片浓浓的乡愁,促使我们去寻觅探究先辈们的往事足迹。
旧时,湄潭县城到永兴场的线路是“出北门由狮子山分路二十里至荆胜口”,再继续沿河直上过马渡河进永兴场。在“荆胜口”朝西北面入马斑塘,过水口寺,翻西山丫进入鱼泉。湄潭至松坎运盐有3条主道,一是过南门沿河直下至沙坝过康济桥进入黄家坝,再走大水井翻三渡关进入遵义到桐梓松坎;二是走西边过老平桥(今湄江桥)走沙板沟至官堰翻五里坡进入遵义茅坡至松坎;其次是过北门七星桥走土地垭过石坝子到鱼泉翻小丫门过大小板角关进绥阳县境到松坎。县城东面的集镇如天城塘、锡落坪乃至凤冈所属的进化、琊川、大堰、天桥等地集镇的盐商运盐,选择走小丫门这条道。其线路为过核桃坝走大鱼塘跳礅过湄江河,翻元掉山,经何家湾,到马斑塘走水口寺、葡萄井,翻西山丫过金桥进入鱼泉走小丫门。
(一)大鱼塘至元掉山段。此路段现存石板古道300多步,最宽处达2.2米。元掉山海拔913米,在当地仅次于中华山山脉,视野开阔,可目极方圆5公里,与西山丫遥遥相望,也是这条盐茶古道的地标之一。在元掉山顶峰北面100米处,有一块2亩多宽的空地,古时,当地也有人在此摆茶铺,供来往盐商休憩。上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大石村的办公驻地和大石小学都办在这里。
(二)大石何家湾到元掉山段。此段有120步石梯,也因坡度较陡一直未修马路。
(三)水口寺至箩篼堰段。这500米既是古道,又是田坎,古道东面是溪流、西面全是良田。所以,修马路的时候也没有从这里经过,石板古道得以保全,最宽处达2米。
(四)西山丫到东面坡脚段。现存大约200米石板路,最宽处1.6米,虽然石缝中长出了嫩绿的小草,但光滑的石面却怎么也掩饰不住曾经人来人往的迹象。这一段因坡度较陡,马路必须蜿蜒改道,所以得以保留,不过还没有下到坡底就又被银百高速掩埋了。
(五)水口寺。这里,现在除了一块近2亩的菜土,还有一面高4米、长10来米的后坎,坎前一口边长1.6米的水井,这口井是寺存时僧侣所用,然后就没有其他的遗迹了,但当地的大人小孩却都知道这里曾经有一座名刹,叫水口寺。
因发源于西山丫的大桥河流经于此,两面的山体环抱,在中央留了一个不到30米宽的口子,河水沿口子流出奔向湄江河,所以取名水口寺。据传,是经常挑运食盐经过这里的几名商人发现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加上他们需要在这里歇脚,所以就集资修建了该寺。上世纪50年代这里曾是永兴区大石乡的机关驻地。
(六)流河渡场和葡萄井。流河渡这一地名来源很久,在清康熙《湄潭县志》中就有过记载,相传是以当地葡萄井中泉水经渡槽由河上通过而得名。葡萄井,其水自下而上,汇泛成珠,恰如葡萄满架。往返的盐商及广大百姓,均到葡萄井歇息并喝水解渴。后来,各地人口大增,过往客商也增多,仅葡萄井的凉水已无法满足人们止渴的需求,当地很多村民就到葡萄井附近,利用葡萄井甘冽的泉水和清香的茶叶泡茶开茶铺。这样使得葡萄井周边越来越热闹,同时又推动了人们将其他用品带到这里交换,于是,光绪初年流河渡就正式建立了集市,当时又称王家场。
(七)枷担塆观音寺。古道旁枷担塆观音寺现已不存,而且鲜为人知,但现存于中华村办公室的一口铁钟及其钟身刻文,却说明了此寺曾经的辉煌,也是西山丫盐茶古道的鉴证。据中华村罗礼忠总支书记回忆:上世纪末,此钟一直用于中华小学打鸣,修建杭瑞高速时占中华小学之地钟被废弃,后收藏于村公所。钟总高56厘米、口径49厘米,其中柄高14厘米,钟身刻字原文:
人明清洁
盖闻天地以来,人生之间,国家将兴,必有祯祥。自从兵荒之后,有至地名枷担塆观音寺,庙宇正殿烧毁,东西两廊,尽行倒塌,无人礼赞。保安信人贺天禄,室人叶氏夫室二人,发下善心助银二百廿两。光绪六年贺姓又出水田一坵,卖十三千文,六年,还去殷姓同(铜)钱十四千文,一是贺姓所出保安信人贺天禄室人叶氏,率男贺仕友,合家老少人等舍下烂钟。
风调雨顺
一口助(铸)钟价钱十二千文,力钱三百。父贺国华龙氏
岳父叶禄云陈,刘氏徒孙僧会元,保安信人白某某室人方氏出钱八十千文。
落款为:“大清光绪七年,腊月吉旦。西蜀梁邑匠士文翠廷”
(八)西山丫场。清光绪《湄潭县志·卷二·场市志》记载:“西山丫场,县西北三十里。”与流河渡场均是当时湄潭全县的47个乡村场市之一。西山丫还建有私塾,称为任子周馆。
据现年70岁的西山丫村民张成林介绍:“解放前,西山丫场非常热闹,场中心建有三楼一底的戏楼,底层为通道,过往客商和赶场的人们可以在此歇息、喝茶;解放初期在戏楼上办过学校,鱼泉街道退休教师杨茂银、村民何正权等人都曾在这里学习过。东场口建有一楼一底的关帝庙,行人也要从关帝庙楼底通过,于1962年撤除。”
如今,虽然戏楼和关帝庙已不见踪影,还有场市上都已不复当年的热闹景象,但西场口院坝摆放的巨大石凳和东场口的城垣堡坎仍能证明戏楼和街市的存在。
一个地方的兴旺发展,往往与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山丫之所以形成集市,是因从松坎运盐回来的挑夫必定在此歇脚之地。精明的当地人从最早设露天茶棚到修建房屋为客栈,古道络绎不绝行人,吸引更多的当地村民在此建房兴商,最终形成集市。如今残存的零星石板路段亦是昔日的见证。1940年以前,西山丫是这一带的主场,流河渡场为次。1940年以后,随着遵义至铜仁的公路建成,流河渡集镇逐渐兴旺,西山丫场渐渐冷清,最终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