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课中音乐审美心理的应用探讨

2020-12-08 08:29:23王桂平
魅力中国 2020年49期

王桂平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在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对于他们的音乐素养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极为重要。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了解让他们的实际需求和特点,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实现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目的。

一、音乐欣赏课中音乐审美心理的概述

学生具有音乐审美心理能够在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对其进行欣赏和深入感受,进而获得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欣赏课为学生审美心理的培养和发展创造了实践空间,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音乐欣赏课教学进行了总结,发现学生的审美心理具有以下两大特点:一是学生对节奏旋律非常关注,这也是学生审美心理养成的起始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的累积,他们的审美能力会有一定发展,对单纯形式美的桎梏有所突破,转而向音乐的意境美以及情感等投入较多关注。如学生在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时,从单纯追求节奏旋律的准确性,逐渐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水平也有所提高。二是学生的审美心理有明显的局限性。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很多学生并没有相应的创新意识,想象力不足,极易受到音乐作品名称等浅显内容的干扰。大多数学生存在固定思维,会对鉴赏作品内涵以及情感产生不利影响。

二、音乐欣赏课中审美心理应用以及培养策略

(一)选择适合的鉴赏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音乐欣赏课堂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依据来进行鉴赏内容的选择,选出最为适合的。如在选择音乐欣赏内容时首先考虑必须将音乐基本的要素知识包含在内,利用旋律节奏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让他们有较好的音乐欣赏体验。特别是古典音乐的表现主体通常为旋律,学生也对此比较感兴趣。以肖邦的《夜曲》这个鉴赏内容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导入时应先播放周杰伦的《夜曲》来将学生的兴趣有效激发出来,调动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将《夜曲》引入,能够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通过两者的对比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鉴赏古典音乐。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呈现方式

在音乐欣赏课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正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因此,教师对于他们音乐欣赏心理培养不能只借助节奏和旋律,应根据实际情况来拓展延伸。为了使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得以有效发展强化,在开展音乐欣赏课时,不能只依赖传统音响播放方式,而应将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学生的听觉以及视觉把音乐作品内容全方位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能够使课本中直白的内容丰富起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印象,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有利于学生审美心理的培养。例如教授《春节序曲》这一音乐欣赏内容时,教师可在网上收集春节期间的包饺子、贴对联等有代表性的经典画面,制作成PPT或者截取有关的新闻报道展示给学生,同时播放这个音乐,能有效将学生带入春节的音乐情境中,使他们全身心投入进来。

(三)创设合理情境,丰富学生体验

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发展会在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上体现出来。音乐欣赏课中有效升华学生的内心情感能够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时应与所欣赏的内容充分结合,联系其中的故事、作曲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语言等,创设合理的音乐情境,让学生对其有正确的认知,从而使学生精神与情感等与音乐作品充分融合起来。这样能够让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以及内涵意义等有深刻的理解,从而使他们的情感方面的体验得以有效强化。以《二泉映月》这一赏析内容为例,教师应先对学生讲述作者阿炳双目失明,穷苦潦倒等悲惨的生活,然后给学生讲述作品所创作的背景,再为学生播放《二泉映月》这首作品。这种让学生带着感情品味音乐的方式能够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体验。

(四)科学引导学生想象,深入品味作者情感

作者在进行音乐创作时会将自身的情感注入音乐作品中,作者的情感能够通过音乐表现出来。教师在音乐欣赏课教学时,对于学生审美心理的培养,应让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的作者情感的品位方法有了解和掌握。然而,让学生仅通过对音乐本身欣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学生难以做到把音乐作品内容直接联系作者的情感以及价值,会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这点,教师在音乐欣赏课教学时应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引导,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联想能力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使音乐作品本身在客观表达上的不足之处得以有效弥补。以圣桑《动物狂欢节》这个欣赏作品为例,教师应掌握其中所包含的各种动物的形象特点,在此基础上将各种乐器有效利用起来对其进行模仿,并描绘动物狂欢的画面,让学生对《动物狂欢节》的音乐内涵有深入的感受。

总结

综上,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鉴赏内容,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合理情境,对他们的想象力进行科学引导,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更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