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菁菁 任广明
(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0)
钢琴作品中饱含着作曲家真挚的情感,其中记录着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人生经历,是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实体验,钢琴演奏者只有对这些深层次的内涵进行了充分的把握,才能真正地融入作曲家的音乐情感之中,这样所呈现的音乐作品也就更具有感染力,观众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就是说,演奏者只有全身心地投入钢琴音乐的情境之中,才能为听众带来极富感染力的旋律。因此,教师要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音乐作品,与作曲家处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之中,走过作曲家走过的人生,才能真正地掌握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上的独特风格。这也是准确传递出作品深厚内涵的关键和基础。如此,学生在钢琴演奏上才能才会得以极致的发挥。
任何一位涉及钢琴表演的演奏者,都会在实际的表演中面对不同的关系处理问题,从音乐史的角度来看,欧洲音乐有丰富的流派代表。受不同演奏风格的影响,各音乐流派在音乐的技法手段上也各有侧重。因此,在演绎不同的钢琴音乐作品时,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演奏技法,就像对海顿的音乐作品演奏那样,演奏者要在演奏的力度上小一些,弹奏的速度也应缓慢一些。与前者不同的是,如果所演奏的音乐作品较有活力,那么演奏者在演奏时就要保证音乐旋律的颗粒性,以行云流水的形式打造出清脆的声音。如果所演绎的钢琴作品具有恢宏的气势,演奏者便要通过指尖的力度转化来实现音乐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不仅如此,对作品风格产生深远影响的还有其所处的时代,并且,尽管所处一个时代,但是每个作曲家的风格特色也各有千秋。从作曲家自身的发展脉络来看,他们总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以上这些要点都是演奏者在演奏时需要十分注意的。就个人而言,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是一个渐进的成长过程,这也是钢琴演奏者的毕生方向。众所周知,随着演奏者在演奏技法以及分析作品能力上的逐步提升,会将其推至一定高度,这时的音乐风格特性也就愈加明显,这也是打破前人音乐禁锢、实现自身音乐创新的关键所在,在此过程中,演奏者的钢琴演奏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发展。
演奏者在钢琴演奏上的技巧把握总是影响着整体的音乐表现力,因此,重技巧、轻表现力的狭隘想法是不可取的,部分弹奏者甚至盲目地以为,音乐的表现力是与生俱来的,将演奏技巧放在了首位。从根本上来讲,对弹奏者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要自始至终地伴随在其钢琴技巧的练习之中。就目前来看,我国社会各界对艺术领域的重视程度正在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钢琴爱好者参与到了钢琴的学习中来,由此衍生出来的钢琴教材和理论思想更是层出不穷。如学习弹奏《拜厄》时,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视谱练习入门上的把握,保证弹奏的声音能够在弹奏断奏时响亮扎实,但这并不代表着音乐的生硬,而是要以放松的状态来进行演绎。如此,悠扬动听的旋律才会缓缓而流,在着重培养了此项技巧训练后,教师便可积极地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的音乐表现力,这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激发学生热情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中兴致勃勃。经过对学生作品开头五指的训练后,教师要积极地带动学生发挥自身的音乐想象,根据自身内心的渴求来饱含情感地表达音乐作品。
除此之外,弹奏者的弹奏节奏也时刻影响着钢琴的表现力。如果说旋律是音乐流淌的血液,那么节奏便是整个音乐作品跳动的脉搏,弹奏者在演绎钢琴作品之时,要真切地掌握到作品的内在韵律,演奏的节奏能够充分地映射出音乐的感情基调,但这并不等同于日常的拍子。除了表达音乐作品的真情实感,特定的音乐节奏还能充分地体现出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从音乐风格的角度来划分,钢琴音乐作品有着小夜曲、交响曲等多种多样的类别,这也对弹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用心去倾听、体会,在反复的练习中才有可能抓住音乐作品的律动,充分地展现出弹奏者在演奏中的表现张力。
想要切实地提升自身在钢琴演奏中的表现能力,并不是依靠对表演家的模仿完成的。尽管弹奏者对表演家的模仿练习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弹奏基础还不够扎实的情况下进行模仿,无疑是白费功夫,同时还会极大地干扰学生在音乐作品上的处理能力的锻炼。
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可以清晰地发现,部分学生自身钢琴基础上的素养还不够高,这也是学生在作品的处理上不够完美的症结所在,钢琴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注重对其音乐基础素质能力的培养。学生若不具备掌握钢琴特性的能力,那么就会呈现出偏离音乐作品的音乐,可能会是整体音乐情感基调的更改,或是“羊头狗肉”的怪异曲风。从音乐风格的角度来看,钢琴音乐作品有着众多的分类,比如欢快的、澎湃的、舒缓的等。在这里,教师可以先从音乐特性较为单一的作品开始教授学习,篇幅较短的钢琴儿歌便是很好的选择,如《小兔子乖乖》《粉刷匠》等。随着练习的深入,学生的演奏熟练度也会逐步提升,教师此时便可以加深教学作品的难度,将其逐步过渡到篇幅较长、特性较为复杂的钢琴音乐作品上。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在钢琴演奏上的基础素养,锻炼学生的辨音能力也尤为关键。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可以采取直觉化教学,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声音辨析能力,同时还可以搭配相应的标记方法,巩固整体的辨析学习,同时对作品的掌握能力仍为教学重点,还要鼓励学生广泛地吸收文化知识,为钢琴演奏提供良好的文化基础。如此多方合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音乐悟性,在扎实的基础之上才能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失去了扎实基础的演奏好比缥缈的云,在钢琴演奏时,要通过音乐来表达出作品的外在形态,在弹奏者对作品弹奏力度的把握中,深层次地体现出作品的内涵和主旨。在丰富多样的钢琴音乐作品中,总是有着明显的强弱对比,这种强弱交织在一起,谱写了一部部优秀的钢琴音乐篇章。弹奏者要视作品的风格特征来进行强弱的把握,切不可用同一种力度分别演绎不同的钢琴音乐作品,这样演绎的作品会丧失本来的音乐表现力,也就更不会具备音乐的审美特征了。学生对作品强弱的合理处理,能够更加传神地刻画出作品的音乐形象,更能使得作品的音乐意境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更是原作品真实思想的精准传达。教师只有在钢琴教学中切实地提升了学生的音乐基础素质,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更为直观的音乐脉络,这时他们才能明白音乐的自然走向,演绎的音乐作品也就会更加自然流畅,这也是有效提升弹奏者钢琴技能的关键之所在,更是钢琴教学过程中的必修课题。
总而言之,作品分析、演奏技巧、基础素质共同构成的音乐因素,对于提高钢琴专业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尤为重要,音乐表现力提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演奏感染力,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思维。所以,高校钢琴教学应注重艺术表现能力培养,通过艺术实践认识到艺术表现力的重要作用,在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心理素质和艺术想象能力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不同时期钢琴音乐作品的内涵,增强音乐表现力培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