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信阳农林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河南 信阳 464000)
1.大学生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会产生焦虑与压力;如今随着毕业生的日益增多,我国公民整体的受教育水平在不断提升,而社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种强大的竞争压力让许多大学生在面临着就业时,开始变得焦虑、畏惧,甚至是恐慌。因为在大学生身上,寄托的不仅仅是人生的理想和实现自我价值、人生价值的实现,还有家人、朋友的期望。而社会与家庭已成为大学生产生就业压力的主要因素。
从社会的方面来看,部分大学生梦想着在社会上选择待遇较高、更有前景的工作,但自身的能力和专业的限制性已大概率决定了大学生选择的职业。这种因个人能力不匹配自己理想中的工作而造成的压力,会一直困扰着大学生,直到大学生顺利地找到一份令自己心满意足的工作。从家庭的方面来看,即使走出大学校园之后,大部分的大学生已经开始逐渐适应精神上、生活上和经济上的独立,但家庭依旧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首先,父母的职业和社会身份,会让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考虑;其次,父母对自己所选职业或意向职业的看法,一旦与自己的选择出现冲突和矛盾,很容易导致家庭关系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另外,父母对自己的过高期望,也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过大的压力以及各种心理问题。在真正面对就业时,大学生会更加了解就业市场的真实情况。而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真正面对就业时,社会上的竞争其实比自己所认为的要激烈得多,现实中用人单位的门槛也比自己想象的要高得多,这种现实与自己理想中的就业情况严重不符而产生的差异,会直接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落差感、沮丧感,以及自卑、抑郁等心理。
2.现实与理想造成的差异会让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落差感与沮丧感。当今大学生除了对于就业的心理素质不够强大之外,对就业的认知存在偏差也是影响就业及择业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对就业认知存在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不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和社会就业环境,持有错误的就业观念。在大多数大学生的观念中,选择合适的专业是为了今后拥有更优质的职业,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在选择职业时,过于在乎专业对口又是一种错误,毕竟职业生涯也是学习锻炼个人能力的阶段,与专业相关的职业也能够积极促进个人发展。另外,由于心理不够成熟,对社会认知不完善,许多大学生将工作仅仅视为生活经济的来源,而忽略了职业对个人能力的提升作用。这类大学生往往目光不够长远和准确,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存在偏差,从而导致面对真正的就业时,各种难题接踵而至,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
从客观原因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和就业观念存在问题的原因,离不开高校缺乏就业心理辅导工作的实施和教师对就业指导的投入。而关于高校就业心理辅导工作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就业心理辅导人员不足、专业性不够,缺少专业性强、资源充足的就业心理辅导机构,就业指导师资力量和就业心理辅导活动的缺乏这几点。而这些又直接地影响了大学生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辅导对减少大学生的负面情绪有着极大的作用。
掌握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状况,才能科学合理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而要掌握大学生面临就业的心理状态,就要展开一定的调查。根据各个高校的整体情况和专业发展,应制定具有特色的、适应本校不同专业学生的调查。这些调查包括问卷调查、访谈、电话调查等多种形势。而根据调查结果,可判断高校大学生面对就业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从而做好事前干预工作。另外,针对调查结果,教育工作者应对部分心理情况特殊的学生保留高度重视,并积极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只有科学合理地看待并运用调查资源,才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更有效、更具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工作,为心理辅导工作做好铺垫。
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有助于就业心理活动的开展与完善。而在各个高校中,心理辅导的方式主要分为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个别辅导可以是在团体辅导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而团体辅导作为心理辅导最常用的方式,也必然需要心理辅导者给予高度重视。首先,在形式上,团体辅导可以是线下开展班级就业心理知识讲座,可以是线上就业心理咨询,也可以是就业心理的相关实践活动等等。在这些团体辅导活动中,心理辅导者应运用有效得当的方式,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心理知识。而通过多次的团体辅导,能提高学生应变抑郁、焦躁等等情绪的能力,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
其次,在就业心理辅导的内容上,心理辅导者应注重三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面对就业的心理素质。第一,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找准就业的方向与择业的范围。面对就业和择业,对大学生来说最避讳的就是盲目性与跟随性。只有清楚和正确地认识到个人的能力高低、性格特点,才能够选择较为适合自己的职业。而认清就业形势,理清个人专业与社会就业环境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更清晰的、更有条理地选择职业,从而减轻焦躁的情绪。其次,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由于大学生尚未完全踏入社会,对个人职业的意识并不完善,甚至部分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态度存在错误。作为心理辅导者,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传递给大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和就业的价值取向。只有将工作作为长远的、利于个人发展的人生规划,才能够实现进一步的成长。而对于大学生而言,期望在毕业后立刻从工作中得到高报酬,则是不可取的职业态度。最后,疏通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天生我材必有用,对于当今多元的社会而言,只要个人有着合格的品性和个人能力,就无惧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面对惧怕就业的大学生,心理辅导者应多展示社会包容、积极的一面,调动大学生对就业与择业的激情,从而减少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大学生积极乐观地应对就业问题。
除了团体辅导的心理辅导方式之外,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是不容忽视的。对大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方式有面谈、个案研究等等方式。这种个别辅导要做到精准、有个性,即心理辅导人员要根据辅导对象的性格特点、专业特长、个人能力以及家庭因素等内容,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加强认知辅导,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重要环节。认知辅导即针对大学生对于就业不正确的认知和观念,进行认知偏差的纠正。在认知辅导的过程中,心理辅导人员要认真仔细地了解学生对于就业的看法和态度,首先纠正学生对就业错误的认知,再来传递正确的就业知识和职业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除此之外,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从实际出发,在疏导学生心理的同时,开展就业技能训练的相关活动和课程,让学生在多次的锻炼中产生自信,从而减轻心理负担。
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问题,各个高校要重视提高就业心理教育的专业性与针对性,更要培养学生应对就业的相关能力,减轻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要切实了解大学生有关就业的心理问题,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沟通等工作。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对于各个高校来说,已是刻不容缓的责任。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学生的精神压力,还能间接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率,让大学生更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促进社会与个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