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08 08:29:23张小菲
魅力中国 2020年49期

张小菲

(郑州西亚斯学院,博雅住宿书院,河南 新郑 451100)

2016年 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学英语是在全国普通高校普遍必修的一门基础类课程,其特点是课时多、参与面广和跨度大,课程内容涵盖了中西方文化、人文、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学科知识,同时也是开展高校大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把语言与德育紧密结合起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国外先进文化理念,教会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和方法论批判性地审视中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增强“四个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一、将德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德育现状堪忧,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从未成年人犯罪率可知,更多的家长、教师忽略了德育的培养,使学生在身心即将成熟的最佳施教年龄段,过早地品味到了生命的苦涩,甚至身陷囹圄。在自身承受着失足痛苦的同时,给家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问题住校表现为诚信缺失、道德目标自我化、标准多元化、取向功利化、行为庸俗化、理想和信念模糊、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等。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重任。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乃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二)“两课”课时少,学生兴趣不大

“两课”指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一般高校来说,每学期开设一门“两课”课程,一周4个课时,甚至是2个课时。仅凭“两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此外,大学“两课”频繁在校园遭遇尴尬和困境是时下不争的事实。随意翻看各个高校的两课授课现场,绝大多数学生课上的表现是精力不集中、厌学、逃课,考前靠突击背书应付考试等。两课难以吸引学生的关键因素在于授课方式大多为单向讲授,且内容较为单调,不免让学生觉得课程魅力不足,另外,部分学生思想政治基础薄弱,对“两课”课程不感兴趣,很难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德育。因此有必要将德育延伸到其他课程教学当中。

(三)大学英语课程本身的特性

1.大学英语是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程,学生群体覆盖面大,覆盖大一和大二两个年级,辐射大部分专业,拥有广泛性的影响力;

2.在大多数高校,大学英语开设大一和大二4个学期,一周4个课时,学时学分多,加上学生对公共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重视,对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会比较重视;

3.大学英语课程内容跨度大,涵盖了中西方文化、人文、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学科知识。此外,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承载着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的文化,大学英语的教学给予了英语教师教会学生用客观态度看待中西方文化不同特点的机会,并提高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和理念差异的能力。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德育,有利于全员育人,有利于增强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

二、德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大学英语教学的显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隐性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虽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明确目标,但是,有的教师认为英语教师只要教好英语就可以了,至于课程思政,那是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因此,大部分教师,基于教学任务量和教学进度的压力,更多偏向于英语语言本身的教学,很少对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内容进行挖掘。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形式上,对德育都没有足够的重视。

三、德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一)英语老师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在校园的生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着紧密接触,其中教师的举止,也是学生经常会模仿的兑现。在与教师的相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习惯、行为举止都在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大学英语教师要想实现有效德育渗透,教师首先就要以身作则,时刻以道德守则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为学生做好表率。教师在校内一定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从身边的小事去影响学生、熏陶学生。这样就能真正让学生在榜样作用影响下得到德育教育,从而提升德育实效。

(二)结合教材,紧跟热点,将德育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1.课前引入德育

在进行正文分析之前,可以先进行背景介绍,并紧扣文章主题进行德育。如:《E英语教程3》Unit 2-Athletes should be role models这篇课文的主题是偶像的榜样引领作用。结合这一主题,可以融入“理性追星”,对学生价值观进行矫正。如引入微博热点话题“肖战粉丝举报AO3”事件,引导学生“理性追星”,营造健康网络追星环境。因为网络的普及,网友的年龄越来越小,粉丝低龄化严重,在崇拜偶像的路上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此外,为了利益,许多人刻意制造营销号来污染追星环境。在此环境下,粉丝个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追星观念。追星的前提是要明白自己现实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迷失在追星世界中。对于网络上的信息要进行甄别,而不是盲目相信。

2.课中融入德育

讲解正文时,遇到文化层面的段落或句子,可以对此进行深层次挖掘,进行拓展延申,引入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比和普及。如:《E英语教程3》Unit 6-Coffee Culture这篇文章主要介绍咖啡的发源和相关文化。借此机会,可以从两个点引入德育教育:“对比中国茶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学生文化自信;“介绍中国本土咖啡”--教学带货中国本土农产品,助力脱贫攻坚,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共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

3.课后拓展德育

课后作业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所学单词、语法等的印象,是教师用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考评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手段。如果教师能够紧跟热点,将德育与课后作业结合起来,即能提升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又能拓宽学生视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或者品德教育。如:《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Unit Six --Closing Speech by Jacques Rogge。讲完课文中的演讲之后,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搜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的经典演讲“I have a dream”,让学生朗诵并提交朗诵录音。此外,要求学生去阅读英语新闻,了解当下时政热点“美国黑人弗洛伊德被警察跪杀事件”的进展,并围绕这一事件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英文写作。经过学生课后探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美国黑白人种之间的恩怨和种族歧视现象,对比我国国情和发展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并提升英语教学实效。

四、反思与总结

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保证。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提高德育意识,提升个人德育水平。此外,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之中的德育元素,借助于文章解读、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名言背诵等方式来有效实现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为学生今后进步与发展打下坚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