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燕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东园镇郭滩学校,宁夏 中卫 755000)
案例教学法属于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两难的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方式,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扮演着传授知识者的地位。通过案例教学法能促使学生通过对学习过程的研究和发现进行学习,在必要时回忆并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手段,适合开发分析、综合及评估能力等教育教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1]。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途径将精选的与教学内容相关或涵盖教学内容的案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们眼前,让学生“身临其境”自主的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2]。如在进行《揭开情绪的面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同年龄的案例着手:“两名初中生在教室里写作业,其中A学生在起身倒水的时候不小心将B学生的书本碰撞在地上但却没有道歉,B学生生气直接将A学生的书本掀翻在地,两名学生起了争执甚至动起了手,最后引发一场闹剧....”以此案例以动画视频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即紧扣了教材内“情绪”引发的闹剧等相关的知识点,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案例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通过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案例让学生体会在面对情绪和冲突的时候冲突的做法会导致什么样的结局?如果换一种方式以平和和互让一步的情绪解决问题又会达到什么样的结局?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达到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深入案例中进行分析和思考探究,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精选的案例以多元化、创新和灵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强化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和自主学习激情,促使学生在研究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能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案例呈现的方式丰富多彩、多种多样,较为简单的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直接阅读或朗读的形式掌握材料;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性的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质疑情境、辩论赛、记者采访和小品模拟法庭等等形式展开教学,促使学生在丰富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和掌握,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在呈现案例之前,教师应结合理论知识和案例设置课堂教学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促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感悟理解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在这一基础上衍生新的问题,让学生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道德素养的培养,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3]。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应仔细认真的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目标通过网络信息途径搜集更多典型的事件和情景教学活动等案例,再从这些案例中精心的选择出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趣味性较强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理念的案例进行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意识,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利用所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知识点解决问题[4]。如在进行《法律在我们身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案例展开丰富的教学:“小明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他和自己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场景一:平时爸爸没有支付给他们相应的抚养费;场景二:妈妈不让爸爸探望自己;场景三:妈妈重新结婚之后,继父经常殴打妈妈和自己...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办?如何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法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发展。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多元化、创新和高效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积极思考、探究,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核心素养,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有效性。